疫情來臨時,為何國外都搶衛生紙?

疫情來臨時,為何國外都搶衛生紙?

隨著COVID-19疫情接連在歐美各國擴散,不斷傳出民眾瘋搶民生物資的消息,其中衛生紙被搶得最為徹底。明明有些國家是衛生紙的生產大國,產量也都充足無虞,為什麼還會發生「衛生紙之亂」?其實,備受批評的「囤貨」並非是「罪魁禍首」,根本問題源於供應鏈。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在世界各地,在那些感染了冠狀病毒的國家和地區,衛生紙都已經賣完了。香港、澳洲、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短缺。我們都知道該怪誰:囤積者和恐慌的買家。

好吧,話不能說那麼快。

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解釋了衛生紙斷貨是一種消費者的非理性行為帶來的意外犧牲品。他們指出,與洗手液、N95口罩或醫院呼吸器不同,衛生紙在流行病中並沒有特殊功能。衛生紙製造商正在生產與以往一樣多的衛生紙。並不如人們比以往更加頻繁使用洗手間那樣,對吧?

美國衛生部長阿萊克斯·阿扎爾(Alex Azar)在3月13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總結了這一悖論:「衛生紙不是預防冠狀病毒的有效工具,但它們正在被搶購一空。」一家造紙商的老闆也提出了意見:「你沒有更多使用它,你只是在用它填滿你的衣櫥。」

面對這一令人困惑的現象,媒體紛紛求助於心理學家,以解釋人們為什麼會把與疫情無關的家居用品塞滿貨架。閱讀這些報導,你會遇到各種有趣的概念,從「零風險偏誤」到「預期焦慮症」。這是「由恐懼和從眾心理所驅使的」,BBC批評道。自由意志主義的米塞斯研究所還曾藉此機會指責反哄抬價格的法律。《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部短紀錄片,回顧了1973年由虛假訊息引發的衛生紙大恐慌。(注:1. 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是指在有其他方案可以降低整個風險的情形下,仍傾向於完全消除某一項風險的偏見。在決策者針對健康,安全和環境問題進行決策時,特別容易出現零風險偏誤。2. 預期焦慮症(anticipatory anxiety)指的是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一種擔憂。)

多數媒體都認為,需求的激增將是短暫的,一旦囤積者覺得夠了,需求就會消退。

毫無疑問,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恐慌性搶購,特別是在社群媒體上開始流傳商店貨架空空如也的照片之後。還有一些記錄在案的真實囤積行為。但你不需要假設大多數消費者是貪婪的或非理性的,就能理解冠狀病毒是如何刺激需求激增的,也不必再好奇人們在世界上什麼地方囤著所有的Quilted Northern(美國衛生紙品牌) 。

還有另一種完全合乎邏輯的說明,可以解釋為什麼商店裡的衛生紙都斷貨了——奇怪的是,這種解釋在絕大多數媒體報導中都被忽視了。這與心理學無關,而與供應鏈有關。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商店在開始限制顧客購買數量幾週後,仍然難以保持庫存。

簡而言之,衛生紙行業被分成了兩個基本獨立的市場:商業市場和消費者市場。疫情已將需求的最大額度轉移至後者。在這段流感大流行期間,人們確實需要購買更多的衛生紙——不是因為他們去廁所的次數更多,而是因為他們在家裡使用衛生紙的次數更多。由於約75%的美國人被要求呆在家裡,美國人就不能再使用工作場所、學校、餐館、酒店或機場的洗手間。

疫情來臨時,為何國外都搶衛生紙?

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一家領頭衛生紙製造商Georgia-Pacific估計,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員都24小時呆在家裡,普通家庭將比平時多使用40%的衛生紙。這種產品的供應鍊是建立在人們的需求基本不變的假設上的,而對這種產品的需求而言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即使人們停止囤積或恐慌性購買,它也不會完全消退。

如果你想知道衛生紙都到哪裡去了,那就別想人們家中的閣樓或走廊壁櫥了。想想那些通常流向商業市場的衛生紙吧——那些辦公樓、大學校園、星巴克和機場,現在要么幾乎空無一人,要么已經關閉。只是這些衛生紙突然不用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把衛生紙寄到Safeway或便利店呢?這就是供應鍊和分銷管道發揮作用的地方。(注:Safeway是美國一家於1915年創立的連鎖超市,2015年由博龍資產管理收購併與其旗下亞伯森超市合併。)

它不僅不是同一種產品,而且往往不來自同一家工廠。

跟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交談,他們都會告訴你,生產給商業市場的衛生紙和你在商店裡買的衛生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產品。它很大捲,大多數家用捲紙器都裝不下。這種紙本身更薄,更實用。它是單獨包裝的,裝在大托盤上,而不是以6捲或12捲一起包裝在顯眼的品牌包裝袋裡。

蘭辛社區學院經濟學教授吉姆·盧克(Jim Luke)補充道:「這不僅不是同一種產品,而且往往也不是出自同一家工廠。」盧克曾擔任一家紙品批發分銷商的規劃主管。「例如,擁有衛生紙品牌查米(Charmin)的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在零售消費者市場佔有巨大占有率,但它根本不在商業市場上發揮作用。」

在兩個市場都有銷售的品牌Georgia-Pacific告訴我,它在商業市場上的產品使用了更多的再生纖維,而它賣給消費者的零售品牌Angel Soft和Quilted Northern通常是100%的原生纖維。該公司發言人艾瑞克·阿伯克龍比(Eric Abercrombie)表示,零售方面的需求有所上升,但公司預計推動B2B銷售的「外出活動」將減少。

疫情來臨時,為何國外都搶衛生紙?

理論上,一些製造商用衛生紙的工廠可以嘗試將部分供應轉向消費者零售市場。渴望衛生紙的人應該不會對它嗤之以鼻,但這個行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轉向零售通路將需要在供應商、分銷商和商店之間建立新的關係和合約,包裝和運輸的不同格式,還有新的貨運路線——都是針對利潤微薄的大件產品。

由於衛生紙量大但價值低,該行業正以極高的效率運轉,即使在正常時期,工廠也會全天24小時滿負荷運轉。這之所以奏效,只是因為現在需求非常穩定。如果衛生紙製造商現在花一大筆錢重新關注零售管道,那麼一旦人們重新回到正常工作崗位,他們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正常的分配系統就像一部精心策劃的芭蕾舞劇,」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表示。「如果你去沃爾瑪配送中心送貨,他們會給你半小時的窗口時間,而你的卡車必須在那時候出現。」他還說,冠狀病毒造成的變化「讓整個事情失去了平衡,一切都必須重新調整。」

雖然衛生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即使沒有人囤積或恐慌性購買,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會暫時中斷其他商品的供應。一家水果和蔬菜供應商的CEO告訴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週末版》,學校和餐館取消了他們的香蕉訂單,而雜貨店的香蕉都賣光了,他們還想要更多。問題是,賣給學校和餐館的香蕉個頭很小,裝在150個一盒的盒子裡散賣,而雜貨店裡的香蕉更大,而且是成串出售的。啤酒公司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將商業市場銷售的桶裝啤酒轉換為零售罐裝和瓶裝。

我絕對相信這種情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囤積引起的。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這場大流行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疫情讓這些生產商難以維持正常的業務,更不用說改造它們的業務以跟上需求的急劇變化了。

如果說有什麼好消息的話,那就是我們可以不再把這些短缺歸咎於我們消費者同胞的愚蠢行為。盧克說:「我絕對相信這種情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囤積引起的。」數以百萬計的人準備在家裡訂購,即使是一個適度的、合理的數量也足以耗盡許多商店的貨架。從這一點上看,對供應的擔憂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加上人們留在國內導致需求的真正增長,足以解釋目前的供應問題。

從長遠來看,該行業仍然樂觀地認為自己能夠適應。「我們有纖維的供應,我們還有樹,」 Georgia-Pacific的發言人阿伯克龍比說。「這只是一個製造和生產的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有魄力的餐館老闆已經開始出售他們多餘的衛生紙、酒和其他必需品。上週,我在當地的一家餐館買了一份外賣,還附帶了一份衛生紙和香蕉。衛生紙很薄,單獨包裝。香蕉也很嬌小。他們會做得很好的。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