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劑的發明,似乎打破了「美味」和「健康」不能兼得的魔咒。但在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同時,人們也逐漸發現真相不是看起來那麼美—— 人工甜味劑給味蕾帶來刺激的同時,也會讓你的身體誤以為攝入了糖分並做好相應的準備,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體代謝功能紊亂。總之,代糖食品可以吃,但也不能因為熱量低就毫無節制。
人造甜味劑似乎可以在不增加熱量攝入的情況下滿足你對甜食的喜愛——它們被越來越多地用於各種產品,從無糖汽水到沖調飲料,從優酪乳到烘焙食品。但是使用它們是否能有效阻止體重增加——這是許多人在疫情宅家期間都在面臨的實際困擾——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而今,一些相關研究提供了這一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發現,人工甜味劑可以作為一種有效工具幫助人們改掉吃糖的習慣,而且對於一些人來說,用無熱量的甜味劑代替糖確實可以幫助避免體重增加。但是,它們也會對人體的激素、血糖和新陳代謝等其他方面產生影響。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影響「令人擔憂」,他們警告人們不要經常性地食用人工甜味劑。
「我們需要摒棄的理念是,因為它們沒有卡路里,所以對新陳代謝沒有影響,」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系助理教授Marta Yanina Pepino說,「我們的研究數據表明它們會根據使用頻率表現出不同的代謝活性,有些人會比其他人經歷更明顯的反應。」
人造甜味劑,或許是增重的元兇
隨著注重健康的消費者們減少糖的攝入,「無糖」食品和飲料的銷量也大幅上升。在美國人的飲食結構中,減肥飲料是這些甜味劑的主要「用武之地」。最受歡迎的代糖是三氯蔗糖(也被稱為Splenda)和阿斯巴甜(Aspartame),後者被廣泛應用於健怡可樂(Diet Coke)、百事零度(Diet Pepsi)和數千種其他食品和飲料中。而零卡路里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甜葉菊,在許多產品中也被廣泛用作糖的替代品。
在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份報告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科研人員研究了當飲用蘇打水的人轉而飲用加了人工甜味劑的水或飲料時會經歷什麼。研究人員招募了203名每天至少飲用一種含糖飲料的成年人(其中只有一部分人超重),並將他們分成了三組。其中一組被告知飲用健怡可樂、健怡百事等添加了人工甜味劑的飲料來代替他們平時喝的軟飲料。另一組則被要求引用普通的蘇打水。第三組作為對照組,繼續按照正常頻率喝含糖飲料的。
在對這些被試進行了一年的追蹤研究後,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不同組之前出現體重增加或其他代謝健康指標(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水準的變化)方面的總體性差異。但當他們特別觀察高肥胖人群時,結果令人震驚。
當那些上腹部脂肪最多(這也是代謝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的人從含糖飲料轉向無糖飲料或水時,體重增加明顯較少。在這項中,那些喝無糖飲料的人體重增加了約1磅,喝水的人則減掉了約半磅;而腹部脂肪含量高但繼續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則平均增重10磅。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波士頓兒童醫院新百倫基金會肥胖預防中心(New Balance Foundation Obesity Prevention Center at Boston Children 's Hospital)的聯合主任David Ludwig博士說:「這項研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Ludwig認為,透過用減肥飲料或水代替含糖飲料獲益最多的,是那些腹部脂肪含量高的人,因為他們在攝入糖分後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一種促進脂肪儲存的激素。「瘦的人可能對糖不那麼敏感,」他說。
幾十年之爭:人造甜味劑到底對身體有何影響?
關於人工甜味劑對健康和體重的影響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最早的一些擔憂是由20世紀70年代的動物研究引發的,該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導致癌症。但後來的臨床研究反駁了這些說法——2016年,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等團體在審查了相關證據後,認為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低卡路里甜味劑與人類罹患癌症之間存在關聯。
不過,人造甜味劑對體重的具體影響也一直存在爭議。多年來,一些研究發現,大量飲用減肥飲料的人有更高的肥胖風險,這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非但無法控制體重,反而會助長體重增加。但觀察性研究只能展示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這種相關性可能並不是因為飲用無糖飲料必然導致肥胖,因為那些更傾向於使用人工甜味劑的人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增重,比如其他飲食因素或缺乏鍛煉等等。
相比之下,更可靠的隨機臨床試驗普遍表明,減肥用的人造甜味劑有助於防止體重增加。一項發表在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當習慣於飲用含糖飲料的兒童被要求飲用人工加糖飲料時,他們在18個月後的體重增加和脂肪積累程度都比繼續飲用含糖飲料的兒童要少。
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臨床試驗發現,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在遵醫囑六個月不喝含糖飲料,改為喝水或低卡路里含糖飲料後,他們的體重平均減輕了2%至2.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喝水組」被試們的血糖水準有了顯著改善,而「喝代糖飲料組」則沒有——高血糖水準是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Pepino在她的研究中發現,與只喝水相比,肥胖的人在飲用含有三氯蔗糖的飲料後對胰島素有了更高的耐受度。其他臨床試驗發現,在正常體重的人群中,三氯蔗糖的攝入也會促進胰島素耐受度提高,而這正是糖尿病的前兆。
肥胖專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退休教授Robert Lustig博士表示,人工甜味劑會讓身體感到困惑:它們的甜味會向人體大腦和消化系統發送訊號,讓它們準備好「迎接大量糖分的攝入」,而當這些熱量沒有真正被攝入時,就會導致胰島素等激素出現紊亂,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體代謝功能紊亂。
Lustig說:「簡單來講,人工甜味劑可能比糖好,但也好不了多少。」
Pepino進一步解釋說,在人類生活的幾千年裡,強烈的甜味是非常罕見的,因而它們成為了身體調節血糖水準的重要訊號。她建議人們把任何形式的「甜味」都當作一種非同尋常的「享受」:「凡是甜的東西都應當適度攝入,不管是否含有卡路里。」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