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過唐吉軻德的人,一定會對於店內的洗腦背景音樂有印象。不過,其實用音樂來對消費者「魔音傳腦」幾乎已經是許多商店必備的「買買買利器」了,但是其實西方、日本的洗腦神曲卻各有不同。
西方連鎖店的洗腦廣告多半採用流行歌曲
西方的快時尚商店,或是全球知名的連鎖店裡,播放的往往都是已經上市的流行曲目,有人甚至在聽過一兩首歌後,就能猜到店家選擇的是什麼風格的歌單。
然而,出於版權的考慮,更多中大型商家都是尋求音樂服務供應商合作,為店面挑選出最合適的歌單。
2016 年,麥當勞便和 Soundtrack 達成合約,後者將為麥當勞全球約 3.6 萬家餐廳提供背景音樂服務,曲庫則由串流媒體音樂服務商 Spotify 提供。
在 2019 年,蘋果也推出了基於 Apple Music 的 Business 服務,同樣是向商家的音樂授權服務。雖然這塊市場更偏 B 端,但由於市場容量龐大,加上店面對於背景音樂的需求,可挖掘的潛力也不容小覷。
日本連鎖店採用自製為主
日本連鎖店的背景音樂,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例子,因為它們一般都不採用串流媒體曲庫,而是直接進行原創。
以唐吉軻德來說,它的主題廣告曲就叫「Miracle Shopping」,這首曲子的作曲,作詞乃至是演唱者,都是由一名唐吉軻德內部員工完成的。
這首曲子的作者田中舞美,表示想將顧客「隨性而又沖動的感覺做成音樂」:我覺得唐吉軻德更像是個正在舉辦慶典的特殊時空,人們一進來就忍不住放飛自我。即使是選購高階品牌的產品,只要是在唐吉軻德,都可以輕輕鬆鬆的閒逛著買下來。
當然也不只是唐吉,不同日本品牌的作曲傾向也有不同。比如說 BicCamera 和友都八喜,它們的廣告曲都是改編自國外的讚美詩歌。
至於另一家 Sofmap,則邀請了專門的作曲家和作詞人,撰寫了一首「Hello Sofmap World」廣告曲,可以說是這幾家「洗腦歌」裡最捨得花錢,也最用心去做的了。
用聲音激發你的購買慾
日本的店鋪為什麼偏向自製主題曲?或許該再往前回溯一下關於店家「主題曲」的歷史。
20 世紀初,商家們還沒有在店面播放背景音樂的習慣,但此時已經有人發明了「電梯音樂(Elevator music)」的說法,以便讓人鼓起勇氣,踏進電梯這個幽閉空間。
到了現在,這類音樂則泛指「電梯、餐廳、商店等公共場所中連續播放的背景音」。加上音樂本身作為一種帶有情感的媒介載體,許多商家也借助這種簡單易行的方式,吸引消費者,用音樂調動情緒,進而賺更多的錢。
在很多日本商店、超市中,你都會看到一個自帶笑臉,張開雙手的小人擴音器,名字叫「呼び込み君」。這種裝置會內建幾首洗腦歌,大多都是輕快的風格,並不斷重複相同的旋律,以吸引顧客前往商場裡的特價區、新品區。
但音樂真的能促進店面的消費嗎?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能只靠猜測,往往需要更科學的實驗來驗證。
日本最大的背景音樂服務商 USEN,就曾展開過一次「商店購物行為是否會因 BGM 的節奏而改變」的實驗。他們找來了 42 位 30-50 歲的男女性使用者,分成慢節奏 BGM 和快節奏 BGM 兩組顧客,同時租下了一家真正的便利店,讓他們帶著 10000 日元進行正常購物。
結果顯示,快節奏 BGM 下的顧客,明顯會比另一邊的顧客更願意花錢,而且買東西的數量也會更多,購物所需時間更短;而慢節奏則可以增加放鬆情緒,具體要選擇哪種配樂,仍然要根據店舖的業務狀態來使用。
如今,不止是店面音樂有專門設計,在很多日本的美食廣告中,聲音也是專門經過設計的。
比如日本的薯片、巧克力等零食,或是酒水類的電視廣告中,總會有一個演員試吃的片段,此時發出的「咔擦」聲,或是喝飲料時的「咕咚」聲,都會被放大,聲音也十分明顯。
這些片段往往都是在一個極為安靜的場合下,用麥克風近距離錄製的,觀眾聽到聲音後,就算是沒有真正吃到,但也會腦補口感,跟著一起咽一下口水。
這也是為什麼,就算一些廣告的時長很短,但依靠直觀的聲音表現,仍然可以在短時間裡吸引到你的「耳朵」。而此時在結尾恰到好處的放出商品全貌,眼前一亮的你,又怎麼會不產生購買慾呢?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愛范兒)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