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過去一年由於疫情的衝擊,許多產業都面臨巨大挑戰,不過隨著人們逐漸調整生活步調與習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另一種「宅經濟」開始興起,包含遊戲、串流影音服務,都吃到了這一波紅利,同時也帶動了電視的需求逆勢成長。

即使電視的總體出貨量是縮減的,但成長速度卻打破近幾年的紀錄,各家電視品牌,無不卯盡全力,接力推出更加智慧,功能更為多元化的電視新品,因此在這種情勢之下,雖然同樣是4K電視,但各品牌間的規格、認證甚至是價格上的差異程度,反較以往尤有過之,令人眼花瞭亂,別提還有具備 HDMI 2.1、4K/120fps 等新規格電視的陸續進場,如何找到最適合家中的電視,更需要精準的判斷需求,以取得最大的CP值。

以下我們列出幾項可以參考的重點,可從以下連結快速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重點1:螢幕尺寸和距離的關係

當前電視尺寸以55吋和65吋為主流,往上有75吋、88吋,往下也有49吋、43吋等多樣化選擇,有時你可能會聽到賣場人員建議,只要空間擺得下,那就盡量選擇大尺寸的螢幕,臨場感最讚!這種說法雖然不能算錯,不過卻忽略了兩個層面:首先,如果這是一台1080p的電視,過大的螢幕尺寸反而會拉大像素之間的間距,更容易突顯其影像解析度的不足,不過還好目前市面均以 4K電視為主,比較不容易遇到這類問題;其次,臨場感其實並不直接等於觀看體驗,就像去看電影時只剩前三排座位,雖然震撼感十足,但兩個小時看下來絕對會頭暈眼花,更何況電視的使用時間經常遠超過電影院,因此更需要考慮到觀看時的距離,不是越大越好。

30度法則

根據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SMPTE)的建議,當螢幕佔滿觀看者的水平視野約30度左右的範圍時,可以獲得最舒適的觀影體驗,這其實跟人類的生理特性有關,人類兩眼重疊時的水平視野大約為120度左右,不過僅有正中央30度左右的區域最為清晰,其餘的範圍則是俗稱的「眼角餘光」,雖能感覺到周遭動態,但影像是模糊的,所以依此來換算的話,55吋的畫面若要佔滿視野30度範圍的話,大約需要2.28公尺的距離,75吋更需要3公尺以上的距離,才能讓觀看者在不轉頭的狀態下,看清楚電視畫面的每個細節。

人眼在30度視野內涵蓋的畫面區域最為清晰,藉此便可依據電視尺寸來換算出最佳距離。

觀影類型也有差別

30度法則以觀看者的舒適度為考量重點,因此適用於各種影片節目類型,如果你大多數以欣賞電影、影集為主的話,想要稍微有臨場感一點,其實還可參考 SMPTE 針對戲院環境所提出的標準來調整,由於電影的聚焦感本來就比較強,因此他們將標準放寬至40度,藉此創造出與電視節目不同的體驗,在這種標準換算之下,55吋電視大約只需要1.68公尺的距離就已足夠,就算是80吋,最佳的觀影距離也不會超過3公尺。 

在電視的選擇上,螢幕的尺寸及觀看時的距離,往往是首要考慮的重點。

螢幕尺寸與建議距離換算表

螢幕尺寸

通用類型節目(30度)

電影戲劇節目(40度)

40”

1.66m

1.22m

45”

1.86m

1.37m

50”

2.06m

1.53m

55”

2.28m

1.68m

60”

2.48m

1.83m

65”

2.69m

1.98m

70”

2.9m

2.13m

75”

3.1m

2.29m

80”

3.31m

2.44m

85”

3.52m

2.59m

重點2:不同面板類型的選擇

電視的價格除了取決於面板的尺寸之外,所採用的面板類型差異,其實才是關鍵所在,不同面板技術的4K電視,市面價差甚至可到10萬元以上。目前市場上依然是以 LCD 為大宗,它的技術成熟,良率高且出貨量大,因此在成本降低之後,消費者可以用相對過去便宜許多的價格,買到大尺寸的4K電視,不過 LCD 電視的特性是必須搭配 LED 來作為背光源,因此背光模組的好壞,便直接影響到面板的對比以及色彩呈現,一般來說,LED 以陣列分布於面板後方的直下式背光,通常會優於 LED 配置於面板四周的側光式背光。

8K電視作為4K電視的接棒者,除了原生訊源的缺乏之外,價格也是逾越的高牆,如88吋的 LG OLED 88ZXPWA,定價便已飆破新台幣200萬。

OLED 自體發光面板

至於 LG 所力推的 OLED 面板技術,則是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讓每個像素能夠自己發光,電視本身就不需要安裝額外的背光模組,所以螢幕的厚度可以做到比手機還要薄,甚至可以做到柔性彎曲,而在色彩方面,OLED 的純度也遠高過 LCD 螢幕,尤其是黑色畫面可以達到純黑的色彩,並擁有近乎無限的對比度,可視角度也更大。雖然 OLED 有著容易產生烙印的問題,但這幾年廠商透過軟體偵測的方式加以改善,已很少聽到重大災情產生,只是由於製程成本的關係,OLED 電視在市場上仍然屬於貴族產品。 

OLED 面板無須背光模組,因此電視可以變得更薄,而在 OLED 面板技術的發展上,LG 依舊是領先各家廠商。

LCD 面板的強化

除此之外,量子點電視在近兩年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且不限於韓系品牌,其本質依然屬於 LCD 液晶電視,只是透過特殊技術來強化色彩表現,例如三星的金屬量子點顯色技術,就是在既有的 LCD 面板上,透過覆蓋一層特殊處理的粒子薄膜,透過背光模組激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以提高電視的色域表現,而 LG 的所強調的 Nano Cell 技術,則是藉由1奈米大小的晶體粒子薄膜,吸收、過濾光譜中多餘的色光,保留 RGB 三原色的純淨度。面對高不可攀的 OLED 電視,又對於畫質有一定要求的用戶,這類型強化版本的 LCD 電視,也是現階段值得考慮的選項之一。

三星的設計生活系列電視,不但搭載金屬量子點技術,亦從美學、風格出發,透過獨特的工藝設計,替電視找到全新的應用思維。

重點3:影像處理與HDR格式支援

好的面板對於畫質來說固然重要,但它也形同未經處理的食材,還需要經過巧手廚師的料理,才能完全發揮出它的美味,而這校色、調色的功夫,就是各廠商的技術力之所在,畢竟不是每家電視品牌都像三星、LG 或 BenQ 一樣,背後都有著自家面板廠的支援,而全球擁有大量供應能力的面板廠就這麼幾家,因此像是 Sony、Panasonic、Philips 等品牌,就特別專注於影像處理技術的研發,目的在使影像的再生還原能力最大化,如 Sony 就是透過內建的影像數據資料庫,與電視影像進行即時的比對,將色調、飽和度、亮度最佳化,甚至不吝惜下放前代高階機種的晶片至新機之中,比起單純的二三線品牌的組裝電視來說,就算搭載相同的面板,也難以達到同等的畫質表現。

Apple 去年起就積極進入 OTT 市場,如今 Sony、LG、三星等特定型號電視皆可安裝 Apple TV App,不用購買電視盒。

HDR支援越發完整

目前4K等級以上的電視,HDR 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留意的反而是支援的格式種類是否齊全,由於HDR並非單一標準,如果要播放相對應的 HDR 訊源,就需要電視本身有支援才行,常見的格式有 HDR10、HDR10+、Dolby Vision 和 HLG 等好幾種,其中最普及的就是採用共享免授權的 HDR10,就連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都把是否能夠解碼 HDR 10格式,當成判定 HDR 顯示器/電視的標準之一。HDR10亦獲得三星及 Panasonic 等公司大力支持,並推出升級版的 HDR10+格式。

今年 HDR10+技術公司,再推 HDR10+ Adaptive 新標準,確定將與 Amazon Prime Video 進行合作,會在串流平台上推出支援的影片內容。

另一方面,由杜比公司所發佈的 Dolby Vision 則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從前期的影片拍攝到後期的影片後製,皆必須按照 Dolby Vision 的標準來製作,並精細到以逐個畫格來調整畫面,故其 HDR 效果目前依然是業界標竿,不過由於杜比會收取授權費,所以也會反映到電視的價格上,除了三星堅持不妥協之外,有越來越多電視已將 Dolby Vision 納入支援。至於 HLG 格式則是由 BBC 和 NHK 共同主導,主要針對無線電視廣播用途,不過近期許多相機也開始內建 HLG 錄影功能,YouTube 亦支援 HLG 格式的影片上傳,如果電視支援的 HDR 格式越多,也就保證隨時都可取得最理想的畫質表現。

想要看到最多的4K HDR 片源,目前當然還是以 Netflix 為首選。

重點4:針對娛樂用途的專屬模式

電視有了先進的面板技術、卓越的影像處理科技,便能夠在原始訊源的基礎之上,創造出更為飽和鮮明的色彩,廠商們雖認為這是一種提昇觀影體驗的方式,但好萊塢的大導演們卻覺得,這種作法嚴重破壞了電影原有的表現手法,無法正確傳達電影導演想傳遞給觀眾的概念,因此在去年的 CES 上,UHD 聯盟攜手馬丁‧史柯西斯、克里斯多福‧諾蘭、詹姆斯‧卡麥隆、J.J 亞伯拉罕、李安…等多位大師級名導,倡議電視廠商應內建「Filmmaker Mode」(電影製作者模式),獲得 LG、Vizio和 Panasonic 的率先支持,三星以及 Philips 也陸續加入,並從去年起於旗下多款電視產品新增電影製作者模式。

Netflix校正模式

開啟電影製作者模式之後,會將電視額外的影像處理功能關閉,包括動態補償、雜訊抑制和影像銳化等等,並保留原始的色調和對比,就近來電視所主打的畫面增強功能來說,這等於是一種「降級」,不過如果你相當重視還原電影的觀影感受,不想加入太多調味料,這項模式依然有其必要性。而本身在電影界佔有一席地位的 Sony,其實早在2018年時,便開始在旗艦電視產品中導入「Netflix校正模式」,這是由 Sony 畫質和裝置專家與 Netflix 色彩學家合力開發的功能,可支援 Netflix 的所有內容類型(包括4K和HDR等),結合了 Sony 的影像處理強項,故能在電視上呈現出,和創作者在後製期間進行校色後的螢幕同樣的品質,這項功能如今也導入到 Sony 中階價位的機種當中。

Netflix 校正模式是 Sony 與 Netflix 的獨家合作,目前僅能在 Sony 的特定型號電視才可開啟。

遊戲玩家模式

除了影音用途之外,電視廠商向來也相當重視遊戲用途,如同過去針對運動賽事的「運動模式」,現在則是有專屬的遊戲模式,不過各家的標準未必一致,基本上除了微調圖像的對比,使玩家更容易分辨暗部細節之外,也會針對輸入延遲進行最佳化,讓玩家的操作可以即時反應到畫面上,針對次世代遊戲主機的支援,去年起部分電視產品已經開始導入 HDMI 2.1等新規格介面,並可透過韌體更新啟用 VRR 可變更新頻率、ALLM 自動低延遲模式等等,可大為提昇遊戲方面的體驗。

在疫情之下,遊戲成為相對安全的居家娛樂活動,內建遊戲模式的電視,可避免因為輸入延遲而降低遊戲體驗的狀況。

6款55吋以上的電視推薦

以下整理幾款市面上廣受好評的55吋以上電視,包含規格、價格、特色等重點資訊,推薦給大家參考。

Sony Bravia X9000H系列:專為PlayStation 5遊戲主機而生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超極真影像處理器X1
● 螢幕尺寸:85”/75”/65”/55”
● HDR支援:HDR10/HLG/Dolby Vision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

廠商資訊:●台灣索尼 ●02-4499-111 ●www.sony.com.tw/zh

建議售價:新台幣 44,900元(55吋)起

Sony 去年推出多款新機,其中主打大眾化取向的 X9000H 系列,更是標榜專為提供新世代的遊戲體驗,成為首批納入「Ready for PlayStation 5」的推薦機種之一,尺寸涵蓋85吋、75吋、65吋和55吋,可以兼顧多種空間環境的需求。X9000H 還採用多項與旗艦同級的影音技術,內建「超極真影像處理器X1」,即使影像以2K格式或甚至是1080p格式錄製,都能透過4K X-Reality PRO 技術升頻至接近4K解析度。針對串流影音的觀賞,除支援杜比視界及全景聲外,亦升級支援 Netflix 校正模式,而「多音域環繞聲場技術」,結合高音定位揚聲器加上最新「極致平衡揚聲器」(65吋以上),可呈現更清晰的音質並精確調節音效的方位。

Philips PUH8255系列:歐系血統,內外兼備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P5畫質增強引擎
● 螢幕尺寸:70”/65”/55”/50”
● HDR支援:HDR10/ HDR10+/HLG/Dolby Vision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 

廠商資訊:●PHILIPS ●02-7703-3968 ●www.philips.com.tw/c-m-so/tv

建議售價:新台幣 22,900元(50吋)起

Philips 去年動作頻頻,推出多款大尺寸顯示器,涵蓋高階至平價機種,其中的 PUH8255系列則是從CP值出發,雖然沒有搭載情境光源技術,但反倒更適合那些追求大畫面,並且想節省預算的消費者,提供50吋至70吋等多種尺寸選擇,內建揚聲器亦升級到35W的強勁輸出功率,除支援業界最常用 HDR10影像格式,也搭載雙杜比影音規格(Dolby Vision + Atmos),可呈現出優秀的劇院級影片效果及環繞音場,其獨家的P5畫質增強引擎,還可在原始影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細節深度和色彩。作業系統方面則搭配最新 Android TV 系統,透過內建的 Google語音助理,透過聲控功能即可尋找內容和應用程式,甚至可以控制與 Google助理相容的智慧型住家裝置。

Samsung Q60T系列:最划算的金屬量子點電視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QLED
● 影像處理:4K量子智慧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50”/43”
● HDR支援:HDR10+/HLG
● 輸入端子:HDMIx3、USBx2

廠商資訊:●台灣三星 ●0800-32-9999 ●www.samsun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26,900元(43吋)起

三星近幾年以量子點面板技術,在電視市場異軍突起,出貨量年年提升,去年推出的 Q60T 量子電視,共推出43~65吋4種尺寸規格,,除了搭載金屬量子點顯色技術,獲得德國 VDE 畫質認證,具備業界最高的100%色域空間呈現外,並加入「雙視光增豔科技」進一步強化對比的呈現。外型設計上也採用了三邊微邊框設計,讓視野顯得更為開闊,不受邊框所侷限,獨家的變色龍模式,則可模擬牆面顏色,可把電視融合到居家裝潢之中。除此之外,Q60T 的智慧功能亦相當完整,多重視窗功能可以將電視螢幕一分為二,在電視上同時享受電視節目與手機內容,未來亦可透過 SmartThings 功能,讓電視成為智慧家庭中樞。

Panasonic Viera HX900W系列:好萊塢調色技術、最齊全HDR支援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HCX Pro智慧型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
● HDR支援:HDR10+/HDR10/HLG/Dolby Vision/HLG PHOTO
● 輸入端子:HDMIx4、USBx3

廠商資訊:●台灣松下電器 ●0800-098-800 ●www.panasonic.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34,900元(55吋)起 

Panasonic 的 LED 液晶電視系列,向來有日本製以及台灣製的差異,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台製機種除了功能之外,在品質上已不遜於日製機種,並且具有價格上的優勢,HX900W 系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共推出55吋和65吋兩種最普及的螢幕尺寸,且以2020年款式來說,在規格上最大的升級,就是導入全新 HCR Pro 影像處理晶片,在動態場景下可以透過補正技術,減少畫面的模糊與雜訊,並且可以提高 HDR 的明暗對比,其所支援的 HDR 規格種類亦是業界之最,其進階六原色技術搭配好萊塢影像團隊的調效,能夠還原最原汁原味的電影畫面效果,內建的 My Home Screen 5.0 操作介面也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來設計,在使用體驗方面大大提升。

LG Nano81系列:一奈米4K AI語音物聯網電視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四核心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49”
● HDR支援:HDR10 Pro/HLG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

廠商資訊:●台灣樂金 ●0800-898-899 ●www.l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29,900元(49吋)起 

LG 除了在 OLED 的領域的成就十分耀眼,在 LED 電視產品線方面也導入一奈米面板技術,藉由奈米粒子篩出暗沉色彩並改善 RGB 色譜,增加畫面的純淨感,根據官方的說法,透過此技術所呈現的色彩精準度,不但超越一般 LED 電視,甚至更勝 QLED 。而 Nano81則屬於一奈米4K電視系列中的入門產品,具備49吋到65吋等不同螢幕尺寸,與更高一階的 Nano91系列相比,雖然少了 AI 影音處理晶片與 Dolby Vision 等支援,不過依然具備實用的 AI 語音聲控功能,透過遙控器上的收音麥克風,便可利用語音指令開啟 App、調整亮度音量、切換場景模式,甚至設定開關機時間,其智慧物聯網還可使用電視作為儀表板來控制家電設備。

小米智慧顯示器:性價比的最佳代表

 【2021電視推薦】教你如何挑選液晶電視:尺寸、面板、HDR、娛樂專屬模式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VPE生動影像引擎
● 螢幕尺寸:65”
● HDR支援:HDR10+
● 輸入端子:HDMIx3、USBx2

廠商資訊:●台灣小米 ●02-7725-5376 ●www.mi.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18,999元 

眾多米粉敲碗好多年的小米電視,終於在去年由官方正式引入台灣,目前僅有單一機種,尺寸為65型,延續小米品牌一貫的CP值,售價壓到2萬元以下,面對市場上歐系、日系、韓系等一線品牌,這個價格無疑極具競爭力,在畫質表現上,小米智慧顯示器的 NTSC 色彩空間覆蓋超過85%,並結合 MEMC 運動補償技術晶片,讓體育賽事、遊戲等高速畫面仍然保持穩定暢順的畫質,內建 VPE 影像引擎可提供更深層次的色彩、深度和對比度。聲音方面以四個強大的單體,組成一組20W功率的杜比立體聲喇叭,內建系統亦為國人所熟悉的 Android Pie 9.0,且支援 Google 語音助理,購買還額外贈送 CATCHPLAY+ 1個月會員權益。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