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由於疫情的衝擊,許多產業都面臨巨大挑戰,不過隨著人們逐漸調整生活步調與習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另一種「宅經濟」開始興起,包含遊戲、串流影音服務,都吃到了這一波紅利,同時也帶動了電視的需求逆勢成長。
即使電視的總體出貨量是縮減的,但成長速度卻打破近幾年的紀錄,各家電視品牌,無不卯盡全力,接力推出更加智慧,功能更為多元化的電視新品,因此在這種情勢之下,雖然同樣是4K電視,但各品牌間的規格、認證甚至是價格上的差異程度,反較以往尤有過之,令人眼花瞭亂,別提還有具備 HDMI 2.1、4K/120fps 等新規格電視的陸續進場,如何找到最適合家中的電視,更需要精準的判斷需求,以取得最大的CP值。
以下我們列出幾項可以參考的重點,可從以下連結快速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重點1:螢幕尺寸和距離的關係
當前電視尺寸以55吋和65吋為主流,往上有75吋、88吋,往下也有49吋、43吋等多樣化選擇,有時你可能會聽到賣場人員建議,只要空間擺得下,那就盡量選擇大尺寸的螢幕,臨場感最讚!這種說法雖然不能算錯,不過卻忽略了兩個層面:首先,如果這是一台1080p的電視,過大的螢幕尺寸反而會拉大像素之間的間距,更容易突顯其影像解析度的不足,不過還好目前市面均以 4K電視為主,比較不容易遇到這類問題;其次,臨場感其實並不直接等於觀看體驗,就像去看電影時只剩前三排座位,雖然震撼感十足,但兩個小時看下來絕對會頭暈眼花,更何況電視的使用時間經常遠超過電影院,因此更需要考慮到觀看時的距離,不是越大越好。
30度法則
根據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SMPTE)的建議,當螢幕佔滿觀看者的水平視野約30度左右的範圍時,可以獲得最舒適的觀影體驗,這其實跟人類的生理特性有關,人類兩眼重疊時的水平視野大約為120度左右,不過僅有正中央30度左右的區域最為清晰,其餘的範圍則是俗稱的「眼角餘光」,雖能感覺到周遭動態,但影像是模糊的,所以依此來換算的話,55吋的畫面若要佔滿視野30度範圍的話,大約需要2.28公尺的距離,75吋更需要3公尺以上的距離,才能讓觀看者在不轉頭的狀態下,看清楚電視畫面的每個細節。
觀影類型也有差別
30度法則以觀看者的舒適度為考量重點,因此適用於各種影片節目類型,如果你大多數以欣賞電影、影集為主的話,想要稍微有臨場感一點,其實還可參考 SMPTE 針對戲院環境所提出的標準來調整,由於電影的聚焦感本來就比較強,因此他們將標準放寬至40度,藉此創造出與電視節目不同的體驗,在這種標準換算之下,55吋電視大約只需要1.68公尺的距離就已足夠,就算是80吋,最佳的觀影距離也不會超過3公尺。
螢幕尺寸與建議距離換算表
螢幕尺寸 |
通用類型節目(30度) |
電影戲劇節目(40度) |
40” |
1.66m |
1.22m |
45” |
1.86m |
1.37m |
50” |
2.06m |
1.53m |
55” |
2.28m |
1.68m |
60” |
2.48m |
1.83m |
65” |
2.69m |
1.98m |
70” |
2.9m |
2.13m |
75” |
3.1m |
2.29m |
80” |
3.31m |
2.44m |
85” |
3.52m |
2.59m |
重點2:不同面板類型的選擇
電視的價格除了取決於面板的尺寸之外,所採用的面板類型差異,其實才是關鍵所在,不同面板技術的4K電視,市面價差甚至可到10萬元以上。目前市場上依然是以 LCD 為大宗,它的技術成熟,良率高且出貨量大,因此在成本降低之後,消費者可以用相對過去便宜許多的價格,買到大尺寸的4K電視,不過 LCD 電視的特性是必須搭配 LED 來作為背光源,因此背光模組的好壞,便直接影響到面板的對比以及色彩呈現,一般來說,LED 以陣列分布於面板後方的直下式背光,通常會優於 LED 配置於面板四周的側光式背光。
OLED 自體發光面板
至於 LG 所力推的 OLED 面板技術,則是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讓每個像素能夠自己發光,電視本身就不需要安裝額外的背光模組,所以螢幕的厚度可以做到比手機還要薄,甚至可以做到柔性彎曲,而在色彩方面,OLED 的純度也遠高過 LCD 螢幕,尤其是黑色畫面可以達到純黑的色彩,並擁有近乎無限的對比度,可視角度也更大。雖然 OLED 有著容易產生烙印的問題,但這幾年廠商透過軟體偵測的方式加以改善,已很少聽到重大災情產生,只是由於製程成本的關係,OLED 電視在市場上仍然屬於貴族產品。
LCD 面板的強化
除此之外,量子點電視在近兩年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且不限於韓系品牌,其本質依然屬於 LCD 液晶電視,只是透過特殊技術來強化色彩表現,例如三星的金屬量子點顯色技術,就是在既有的 LCD 面板上,透過覆蓋一層特殊處理的粒子薄膜,透過背光模組激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以提高電視的色域表現,而 LG 的所強調的 Nano Cell 技術,則是藉由1奈米大小的晶體粒子薄膜,吸收、過濾光譜中多餘的色光,保留 RGB 三原色的純淨度。面對高不可攀的 OLED 電視,又對於畫質有一定要求的用戶,這類型強化版本的 LCD 電視,也是現階段值得考慮的選項之一。
重點3:影像處理與HDR格式支援
好的面板對於畫質來說固然重要,但它也形同未經處理的食材,還需要經過巧手廚師的料理,才能完全發揮出它的美味,而這校色、調色的功夫,就是各廠商的技術力之所在,畢竟不是每家電視品牌都像三星、LG 或 BenQ 一樣,背後都有著自家面板廠的支援,而全球擁有大量供應能力的面板廠就這麼幾家,因此像是 Sony、Panasonic、Philips 等品牌,就特別專注於影像處理技術的研發,目的在使影像的再生還原能力最大化,如 Sony 就是透過內建的影像數據資料庫,與電視影像進行即時的比對,將色調、飽和度、亮度最佳化,甚至不吝惜下放前代高階機種的晶片至新機之中,比起單純的二三線品牌的組裝電視來說,就算搭載相同的面板,也難以達到同等的畫質表現。
HDR支援越發完整
目前4K等級以上的電視,HDR 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留意的反而是支援的格式種類是否齊全,由於HDR並非單一標準,如果要播放相對應的 HDR 訊源,就需要電視本身有支援才行,常見的格式有 HDR10、HDR10+、Dolby Vision 和 HLG 等好幾種,其中最普及的就是採用共享免授權的 HDR10,就連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都把是否能夠解碼 HDR 10格式,當成判定 HDR 顯示器/電視的標準之一。HDR10亦獲得三星及 Panasonic 等公司大力支持,並推出升級版的 HDR10+格式。
另一方面,由杜比公司所發佈的 Dolby Vision 則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從前期的影片拍攝到後期的影片後製,皆必須按照 Dolby Vision 的標準來製作,並精細到以逐個畫格來調整畫面,故其 HDR 效果目前依然是業界標竿,不過由於杜比會收取授權費,所以也會反映到電視的價格上,除了三星堅持不妥協之外,有越來越多電視已將 Dolby Vision 納入支援。至於 HLG 格式則是由 BBC 和 NHK 共同主導,主要針對無線電視廣播用途,不過近期許多相機也開始內建 HLG 錄影功能,YouTube 亦支援 HLG 格式的影片上傳,如果電視支援的 HDR 格式越多,也就保證隨時都可取得最理想的畫質表現。
重點4:針對娛樂用途的專屬模式
電視有了先進的面板技術、卓越的影像處理科技,便能夠在原始訊源的基礎之上,創造出更為飽和鮮明的色彩,廠商們雖認為這是一種提昇觀影體驗的方式,但好萊塢的大導演們卻覺得,這種作法嚴重破壞了電影原有的表現手法,無法正確傳達電影導演想傳遞給觀眾的概念,因此在去年的 CES 上,UHD 聯盟攜手馬丁‧史柯西斯、克里斯多福‧諾蘭、詹姆斯‧卡麥隆、J.J 亞伯拉罕、李安…等多位大師級名導,倡議電視廠商應內建「Filmmaker Mode」(電影製作者模式),獲得 LG、Vizio和 Panasonic 的率先支持,三星以及 Philips 也陸續加入,並從去年起於旗下多款電視產品新增電影製作者模式。
Netflix校正模式
開啟電影製作者模式之後,會將電視額外的影像處理功能關閉,包括動態補償、雜訊抑制和影像銳化等等,並保留原始的色調和對比,就近來電視所主打的畫面增強功能來說,這等於是一種「降級」,不過如果你相當重視還原電影的觀影感受,不想加入太多調味料,這項模式依然有其必要性。而本身在電影界佔有一席地位的 Sony,其實早在2018年時,便開始在旗艦電視產品中導入「Netflix校正模式」,這是由 Sony 畫質和裝置專家與 Netflix 色彩學家合力開發的功能,可支援 Netflix 的所有內容類型(包括4K和HDR等),結合了 Sony 的影像處理強項,故能在電視上呈現出,和創作者在後製期間進行校色後的螢幕同樣的品質,這項功能如今也導入到 Sony 中階價位的機種當中。
遊戲玩家模式
除了影音用途之外,電視廠商向來也相當重視遊戲用途,如同過去針對運動賽事的「運動模式」,現在則是有專屬的遊戲模式,不過各家的標準未必一致,基本上除了微調圖像的對比,使玩家更容易分辨暗部細節之外,也會針對輸入延遲進行最佳化,讓玩家的操作可以即時反應到畫面上,針對次世代遊戲主機的支援,去年起部分電視產品已經開始導入 HDMI 2.1等新規格介面,並可透過韌體更新啟用 VRR 可變更新頻率、ALLM 自動低延遲模式等等,可大為提昇遊戲方面的體驗。
6款55吋以上的電視推薦
以下整理幾款市面上廣受好評的55吋以上電視,包含規格、價格、特色等重點資訊,推薦給大家參考。
Sony Bravia X9000H系列:專為PlayStation 5遊戲主機而生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超極真影像處理器X1
● 螢幕尺寸:85”/75”/65”/55”
● HDR支援:HDR10/HLG/Dolby Vision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廠商資訊:●台灣索尼 ●02-4499-111 ●www.sony.com.tw/zh
建議售價:新台幣 44,900元(55吋)起
Sony 去年推出多款新機,其中主打大眾化取向的 X9000H 系列,更是標榜專為提供新世代的遊戲體驗,成為首批納入「Ready for PlayStation 5」的推薦機種之一,尺寸涵蓋85吋、75吋、65吋和55吋,可以兼顧多種空間環境的需求。X9000H 還採用多項與旗艦同級的影音技術,內建「超極真影像處理器X1」,即使影像以2K格式或甚至是1080p格式錄製,都能透過4K X-Reality PRO 技術升頻至接近4K解析度。針對串流影音的觀賞,除支援杜比視界及全景聲外,亦升級支援 Netflix 校正模式,而「多音域環繞聲場技術」,結合高音定位揚聲器加上最新「極致平衡揚聲器」(65吋以上),可呈現更清晰的音質並精確調節音效的方位。
Philips PUH8255系列:歐系血統,內外兼備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P5畫質增強引擎
● 螢幕尺寸:70”/65”/55”/50”
● HDR支援:HDR10/ HDR10+/HLG/Dolby Vision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廠商資訊:●PHILIPS ●02-7703-3968 ●www.philips.com.tw/c-m-so/tv
建議售價:新台幣 22,900元(50吋)起
Philips 去年動作頻頻,推出多款大尺寸顯示器,涵蓋高階至平價機種,其中的 PUH8255系列則是從CP值出發,雖然沒有搭載情境光源技術,但反倒更適合那些追求大畫面,並且想節省預算的消費者,提供50吋至70吋等多種尺寸選擇,內建揚聲器亦升級到35W的強勁輸出功率,除支援業界最常用 HDR10影像格式,也搭載雙杜比影音規格(Dolby Vision + Atmos),可呈現出優秀的劇院級影片效果及環繞音場,其獨家的P5畫質增強引擎,還可在原始影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細節深度和色彩。作業系統方面則搭配最新 Android TV 系統,透過內建的 Google語音助理,透過聲控功能即可尋找內容和應用程式,甚至可以控制與 Google助理相容的智慧型住家裝置。
Samsung Q60T系列:最划算的金屬量子點電視
規格:
● 面板技術:QLED
● 影像處理:4K量子智慧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50”/43”
● HDR支援:HDR10+/HLG
● 輸入端子:HDMIx3、USBx2廠商資訊:●台灣三星 ●0800-32-9999 ●www.samsun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26,900元(43吋)起
三星近幾年以量子點面板技術,在電視市場異軍突起,出貨量年年提升,去年推出的 Q60T 量子電視,共推出43~65吋4種尺寸規格,,除了搭載金屬量子點顯色技術,獲得德國 VDE 畫質認證,具備業界最高的100%色域空間呈現外,並加入「雙視光增豔科技」進一步強化對比的呈現。外型設計上也採用了三邊微邊框設計,讓視野顯得更為開闊,不受邊框所侷限,獨家的變色龍模式,則可模擬牆面顏色,可把電視融合到居家裝潢之中。除此之外,Q60T 的智慧功能亦相當完整,多重視窗功能可以將電視螢幕一分為二,在電視上同時享受電視節目與手機內容,未來亦可透過 SmartThings 功能,讓電視成為智慧家庭中樞。
Panasonic Viera HX900W系列:好萊塢調色技術、最齊全HDR支援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HCX Pro智慧型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
● HDR支援:HDR10+/HDR10/HLG/Dolby Vision/HLG PHOTO
● 輸入端子:HDMIx4、USBx3廠商資訊:●台灣松下電器 ●0800-098-800 ●www.panasonic.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34,900元(55吋)起
Panasonic 的 LED 液晶電視系列,向來有日本製以及台灣製的差異,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台製機種除了功能之外,在品質上已不遜於日製機種,並且具有價格上的優勢,HX900W 系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共推出55吋和65吋兩種最普及的螢幕尺寸,且以2020年款式來說,在規格上最大的升級,就是導入全新 HCR Pro 影像處理晶片,在動態場景下可以透過補正技術,減少畫面的模糊與雜訊,並且可以提高 HDR 的明暗對比,其所支援的 HDR 規格種類亦是業界之最,其進階六原色技術搭配好萊塢影像團隊的調效,能夠還原最原汁原味的電影畫面效果,內建的 My Home Screen 5.0 操作介面也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來設計,在使用體驗方面大大提升。
LG Nano81系列:一奈米4K AI語音物聯網電視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四核心處理器
● 螢幕尺寸:65”/55”/49”
● HDR支援:HDR10 Pro/HLG
● 輸入端子:HDMIx4、USBx2廠商資訊:●台灣樂金 ●0800-898-899 ●www.l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29,900元(49吋)起
LG 除了在 OLED 的領域的成就十分耀眼,在 LED 電視產品線方面也導入一奈米面板技術,藉由奈米粒子篩出暗沉色彩並改善 RGB 色譜,增加畫面的純淨感,根據官方的說法,透過此技術所呈現的色彩精準度,不但超越一般 LED 電視,甚至更勝 QLED 。而 Nano81則屬於一奈米4K電視系列中的入門產品,具備49吋到65吋等不同螢幕尺寸,與更高一階的 Nano91系列相比,雖然少了 AI 影音處理晶片與 Dolby Vision 等支援,不過依然具備實用的 AI 語音聲控功能,透過遙控器上的收音麥克風,便可利用語音指令開啟 App、調整亮度音量、切換場景模式,甚至設定開關機時間,其智慧物聯網還可使用電視作為儀表板來控制家電設備。
小米智慧顯示器:性價比的最佳代表
規格:
● 面板技術:LCD
● 影像處理:VPE生動影像引擎
● 螢幕尺寸:65”
● HDR支援:HDR10+
● 輸入端子:HDMIx3、USBx2廠商資訊:●台灣小米 ●02-7725-5376 ●www.mi.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18,999元
眾多米粉敲碗好多年的小米電視,終於在去年由官方正式引入台灣,目前僅有單一機種,尺寸為65型,延續小米品牌一貫的CP值,售價壓到2萬元以下,面對市場上歐系、日系、韓系等一線品牌,這個價格無疑極具競爭力,在畫質表現上,小米智慧顯示器的 NTSC 色彩空間覆蓋超過85%,並結合 MEMC 運動補償技術晶片,讓體育賽事、遊戲等高速畫面仍然保持穩定暢順的畫質,內建 VPE 影像引擎可提供更深層次的色彩、深度和對比度。聲音方面以四個強大的單體,組成一組20W功率的杜比立體聲喇叭,內建系統亦為國人所熟悉的 Android Pie 9.0,且支援 Google 語音助理,購買還額外贈送 CATCHPLAY+ 1個月會員權益。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