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將近一個星期的強降雨天氣已經結束,但是中國河南省省會鄭州等遭遇嚴重洪澇災害的地區的救援和災後清理工作才剛剛開始。由於很多地區仍然停水、停電、無網路,甚至連食品都缺乏,民眾生活一時難以恢復正常。
遇難者人數持續上升
目前已知在這次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中,鄭州至少有56人遇難,5人失踪,其中包括在地鐵中喪生的12人和在被淹沒的京廣路隧道中打撈起的兩位罹難者。
根據中國財新網及其他媒體報導,7月20日鄭州降雨量一天高達800至900毫米之時,長達4公里的京廣路隧道20分鐘內就被淹沒,當時行駛在隧道內的車輛也無一倖免,全部被淹。當天確有很多駕車者棄車逃亡,災後又回到隧道口查找自己的車子;但是據親歷者向媒體表示,也有人當時心懷僥倖,待在車中不走,後來洪水奔騰而至來不及逃走,很可能兇多吉少。
中國官媒曾在今年五月報導說,京廣路隧道是鄭州最為完善的「智慧隧道」,「會思考,會說話」,能夠應對各類設備問題、惡劣天氣等突發情況。據來自中國的最新報導,當局已出動解放軍處理隧道災難善後工作,而當地人員已被要求撤離現場。
鄭州仍然停水、停電、停網路
根據路透社發自鄭州的報導,鄭州街道上的積水雖然略有下降,但是普通車輛仍然無法涉水行駛,行人就更不能徒步跋涉。工人們和志願者駕駛挖土車、推土機等各種各樣的工程車輛來救助和運送被困多天的居民或運送食物給仍然被困的居民。
鄭州街頭也有一些志願者使用橡皮艇或臨時製作的木筏運送受困居民或給被困在高層公寓中的居民運送食物。
路透社訪問了一位名叫李奎(音譯)的34歲的志願者,他表示災民對食物和基本生活品的需求非常大。“我們每天上午8點開始工作,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2點。除了吃口中飯和上廁所,我們一整天都在街上忙碌,”李奎說。
在被問到累不累時,李奎答道,「累是累,但是跟受困的民眾相比,他們的感覺一定更糟。」
在鄭州一些積水已經基本退去的街區,市政工人開始清理街上的污泥和雜物,例如折斷的樹乾和被水流沖下來的自行車。
在鄭州以及其他河南省城市參與救災的隊伍高達數万人,包括一些解放軍官兵。
京廣路隧道拖出200多輛泡水車,確認有人員遇難
京廣北路隧道全長1,835公尺,雙向共六個車道,是鄭州市區南北交通大動脈。鄭州市城管局黨委副書記李平23日表示,經過3天的抽水搜救,已經救出了200多輛涉水車,「不到300輛」。
在京廣隧道排水搜救過程中,曾發現罹難者遺體。附近商家表示,看見醫護人員將遺體裝進灰色袋子中運走,現場有家屬趴在隧道旁的泥水中放聲大哭。
在連日抽水下,24日6時許,京廣路段淮河路口隧道已實現雙向貫通,但災情較嚴重的京廣北路隧道、南路隧道積水仍未排除。其中京廣北路隧道已拖出200多輛泡水車,確認有人員罹難。
生活一夜倒退20年
根據當地天氣預報,雖然鄭州暴雨星期五已經停止,只是在下小雨,但河南其他一些城市仍在遭遇強降雨的襲擊。在鄭州北面的新鄉市,30座水庫中有29座已經水滿溢出。當地的水利局表示,“形勢非常嚴峻”。
有鄭州居民在微信公眾號上貼文,描述災後生活的艱難,好像生活一夜倒退20年。由於很多人習慣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身上甚至身邊已經不帶現金,而銀行因為停電關門人們也取不到現金。在停水、停電、停網的情況下,沒有現金又無法用手機支付,就無法去商店購買急需的食物或日用品,有些人甚至採用“以物易物”的人類最原始的交易方式。
千年一遇會變成一年一遇嗎?
鄭州市7月20日下午一個小時的降雨量高達200毫米,因此有人稱這次強降雨為“千年一遇”的暴雨。但是隨著氣候變化的惡果逐漸顯現,這所謂的“千年一遇”以後很可能變成“十年一遇”、“五年一遇”、甚至“一年一遇或多遇”。
路透社引述中國政府官方資料報導說,由於中國最近幾十年迅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擴大化導致不透水的水泥地大量侵蝕帶植被的土地,中國654座大城市中大約有98%的城市面臨洪災和內澇的威脅。
非政府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周晉峰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否是'千年一遇',但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降雨量數據未來將持續打破記錄。」
有專家向路透社表示,中國的14億人口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目前生活在城市,而20年前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應對未來的災害將取決於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防洪和下水系統。目前許多城市仍在依靠水壩的高度和強度作為防汛抗災的第一道防線。
鄭州水災向城市規劃者發出警報
紐西蘭國家水與大氣研究所水文專家詹姆斯∙格里菲思(James Griffiths)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我們知道這樣的大災一定會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來。」他認為,「城市規劃者在規劃新的城市的時候應該考慮更大地理範圍的水文狀況,例如洪氾區和自然盆地,以確保當強降雨天氣來臨時仍然可以利用這些洪氾區或盆地排水。」
中國本月公佈的一份防洪政策報告稱,全國6700多座水庫設施得以強化,未來還將在長江沿岸53個洪水多發地段建造排水系統。
多年來中國除了喜歡在洪水多發的長江和黃河上興建大壩來調節水位和洪峰外,也在尋求更為自然的方法來應對防汛需求。例如它在2015年推出一個名為「海綿城市」的計劃,以吸收和排放城市街區的雨水。
「海綿城市」計劃第一期工程包含全國30個城市,距鄭州150公里的河南省鶴壁市也在其中。措施包括用透水、透氣的瀝青或水泥鋪設的馬路和人行道,以取代之前不透水、不透氣的瀝青和水泥,讓雨水可以自然滲入或流到地下,這些城市還要擴大綠地、興建水塘以及恢復濕地以吸納多餘的雨水。
鄭州「海綿城市」計劃失敗了嗎?
根據鄭州市政府的數據,鄭州市2018年也投入534.8億元人民幣(約合76.4億美元)建設“海綿城市”,以提高該市防洪排澇的能力。到了2020年,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達標區面積已經占城市總面積的23.6%。這次鄭州經歷將近一周的強降雨天氣,城區出現嚴重的內澇,連地鐵系統也水漫金山,因此有人質疑“海綿城市”計劃泡湯,幾百億元人民幣打了水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向媒體表示,「海綿城市並非萬能,完成海綿城市目標也並不意味著城市永久不內澇,而是將城市的雨洪安全標准進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薄弱環節。」
路透社引述寧波諾丁漢大學地理科學系副教授陳加信的話說,“海綿城市”的措施是設計應對24小時內180至200毫米降雨量的,而應對像橫掃鄭州市那樣的極端大暴雨會完全“無能為力”。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周晉峰在微博上貼文表示,地鐵系統的防水工程必須要與城市設計上必須做出的根本改進相聯繫,未來這方面的挑戰會越來越大。
「我們希望這次災害是對我們的業界和政府部門發出的一次重要警告,也是拉響一次警鈴,他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迅速做出變革,以防止這樣的災難再次發生,」他說。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