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是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安東尼·克勞茲(Anthony Klotz)提出的一個概念,他預測在新冠大流行結束、生活恢復“正常”後,將有大量人離職。
瓦萊麗·摩爾曾是某健身品牌的產品經理,今年8月也加入了辭職大軍。她說,疫情前就已經繁重的工作,疫情開始後更變本加厲。許多時候她發現自己除了睡覺就是在工作,無法把私人生活和工作分隔開來。
她表示:“疫情期間,在我們公司的一些領域,人們在工作方面的期望更高,因為你不工作還能幹什麼? 人們被困在室內,所以你更被期望可以用下班後的時間再做一些工作,很多人也這樣做了,因為很多人都很無聊,而且非常焦慮,所以他們只能工作。 我認為整個公司都有這樣一種調性。”
她說,經常發現自己下班後做著運動或家務事,突然聽到手機響,就本能地抓起手機開始回工作信息或郵件。雖然告訴自己,只幹幾分鐘的活,但幾乎每次一做就是幾個小時。
美國勞工統計局12月8日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份有約420萬人從非農業崗位辭職,佔美國勞動力總人數約3%。相比之下,2000年以來到疫情前,美國辭職率一直在2%上下浮動。10月辭職率最高的行業為休閒和餐旅業,辭職率達5.7%。零售業的辭職率也達到4.4%,遠高於平均水平。到10月為止,今年約有3440 萬人辭職。離職大軍中,職業中期的員工,即30到40歲的人離職率最高。
此外,退休年齡人員的離職也加劇了“辭職潮”。根據堪薩斯城聯邦儲蓄銀行的資料,從2020年2月到2021年6月,退休人員數量增加了360萬,高於根據疫情前的退休趨勢預期的150萬。
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的副研究員、美國經濟學家克里斯·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其中一個問題是我們已經看到了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我們本來預計嬰兒潮一代有很多人將在未來幾年開始退休,我認為勞動力市場的很多證據基本上都表明將要退休的嬰兒潮一代現在就說'嘿,我現在要退休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人口結構的轉變。”
求職網站Joblist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所有求職者中有22%的人表示已辭去之前的工作,73%的現職員工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考慮辭去工作。
許多美國人疫情期間使用自己多年的積蓄來維持離職之後的生活。由於失業救濟金的增加和紓困金,美國個人儲蓄率在疫情期間飆升,緩解了人們在考慮離職時對經濟因素的擔憂。
根據Joblist的調查,今年辭職的一些主要原因包括對疫情期間僱主如何對待他們不滿意,低工資或缺乏福利,以及缺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新冠疫情中,許多人感到倦怠感增加,心理健康狀況惡化。人們重新審視職業路線、生活質量和需求。根據美國關注職場心理健康的非營利組織Mind Share Partners的一項調查,在2021年離職的80、90後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提到了心理健康原因,而00後的比例更高,為81%。
摩爾說:“疫情期間,我父親很不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給我帶來更多的壓力。我並不真正熱愛我當時的工作,而且所有的個人壓力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我對我的職業方向和當時的工作都不滿意,到了有一個月我每天都哭的地步。我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所以我沒有用應有的方式表達我的情緒,所以這(每天都哭)對我來說就像一個真正的紅色警告。”
照顧病重的父親以及自己超負荷的工作使她瀕臨崩潰,摩爾決定辭職。
摩爾終於有時間去夏威夷去看望好多年不見的兄弟。那里人們的生活狀態使她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軌跡和對生活的期許。
她說:“我一直聽到這句話,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但看到他(兄弟)建立自己的生活的方式,我意識到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你弄清楚你想做什麼,你想怎麼生活,然後你圍繞你想做的事找到一份適合你的工作。 不是你找一份工作,然後讓你的生活來適應這份工作。而是你建立你想要的生活,然後讓你的工作來適應你的生活。我以前從未想過這一點。我一直認為要先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再擔心剩下的事情,因為你必須有份工作。 所以這讓我大開眼界。”
“辭職潮”席捲世界
美國面對的“大辭職潮”並不罕見,德國、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也看到了同樣的趨勢。在世界各地,數百萬人正在重新思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兩者。數十年來,發達國家的壓力一直在增加。收入停滯不前,工作保障變得岌岌可危,住房和教育成本飆升,使得能夠過上穩定經濟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中國也在經歷一場「躺平」運動。一開始是中國青年叛逆的機智表達,如今已成為連習近平都承認的運動。10 月,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等公司的數千名員工通過在公共電子表格上發佈有關他們工作時間的信息,參與了一項名為“打工人也需要生活”的線上活動。隨後,字節跳動要求縮短工作時間。
習近平8 月敦促中國“避免內捲和躺平”,應當“開闢向上流動的渠道”。中國計畫到2035 年將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口規模擴大一倍,最近也推行了旨在改善臨時工條件和降低住房和教育成本的政策,來提高生活質量,但經濟增長放緩導致中國更多地關注如何分配這些收益。
企業何去何從?
在勞動力大量離開勞動市場的情況下,專家建議企業應當做出調整,改變自身,以挽留現有的員工。
諮詢公司7th Mind Inc的CEO布里特·安德里亞塔(Britt Andreatta)給《企業家》雜誌撰文,建議公司應當從5點著手,留住自己的員工。
首先,應當創造更好的工作場所,包括加薪和提供發展晉陞的機會,以及讓員工覺得自己受到公平和尊重地對待。
第二,應當解決職場疲勞過度的問題。她說,精明的領導者應該對能幫助員工減輕壓力和倦怠的服務進行投資,例如帶薪休假以及擴大心理健康和治療服務。
第三,改變定義和衡量工作的方式。她建議僱主應當衡量工作成果,而不是工作時間,在工作時間方面允許更大的靈活性,並闡明如何評估績效。她還強調應當減少會議,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65% 的員工表示,會議使他們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
Joblist計畫在1月份發佈其最近一次調查的結果,但初步資料顯示,61%的求職者對2022年的遠程工作機會感興趣。目前,全職或部分時間遠程工作的員工中,45%的人表示如果他們的僱主在2022年要求他們回辦公室工作,他們就會辭職。
鮑爾丁說:“即使疫情明天就結束,我也不認為我們會看到人們一個月內會回到辦公室工作。我認為很多公司都要想辦法在在家工作和在辦公室工作之間找到平衡。”
第四,認可並獎勵忠誠的員工。她說,員工渴望看到他們的貢獻被重視,所以,提供經濟獎勵,如額外帶薪休假或“忠誠”獎金,會讓員工看到留下來的價值。
第五,建立一個學習和發展團隊,給員工提供學習和充電機會。蓋勒普的一份調查顯示,87% 的80後認為“專業或職業成長和發展機會”是他們求職的首要因素。
摩爾希望她的下一份工作可以讓她更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與同事建立積極的關係。
她說:“我看到一些公司在做的事情,我想,'哇,你們真的培養你的團隊來做這些事情。你們給他們很多的自主權,很信任他們。'我希望我的僱主能信任我和我的團隊能有很好的表現。”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