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經科學家在記錄了一個瀕臨死亡的人類大腦的活動之後發現,人在死亡前後有節奏的腦電波模式與做夢、回憶記憶和冥想時出現的模式相似。
一篇發表在《Frontiers》上的最新研究表明,人腦可能在瀕死期間、甚至死後的瞬間仍然保持活躍和同步率,並能協調整個腦死亡過程。
這項研究是史上首次同步測量人類死亡過程中的活體大腦全域活動。
來自猝死老人的意外監測
當一位87歲的患者在接受開顱腦部手術後、仍有高達12次癲癇發作時,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的勞爾·維森特博士及其同事使用不間斷的腦電圖(EEG)裝置來檢測癲癇的發作,並對病人進行治療。
然而,在病人還連接著腦電圖監測儀的時候,心臟病突然發作,離開了人世。
這一意外事件,使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完整地記錄了瀕臨死亡的人腦的活動。
腦神經元振盪(更常用的說法是「腦波」)是通常存在於活人大腦中的有節奏的大腦活動模式。
包括伽馬波在內的不同類型振盪,都涉及人腦的高階認知功能。
伽馬波等振盪一般是在人集中注意力、做夢、冥想、記憶檢索、訊息處理和有意識的感知時的腦電波特徵。
為此,研究人員分析了四個時間窗口:
-
發作間期(II)窗口捕捉了臨床發作後385至415秒的活動。
-
左側抑制(LS)窗口的目標是510至540s的全球頻譜功率,即左側和雙側半球活動抑制的中間點。
-
雙側抑制(BS)窗口跨越了抑制雙側半球活動和臨床心臟停搏之間的時間間隔,即690至720秒。
-
心臟停搏後(post-CA)窗口,即心臟停搏和腦電圖記錄結束的中點810至840秒。
其中,小於25赫茲的低頻活動的絕對和相對功率在EEG記錄過程中下降。當雙側半球活動停止時,絕對窄帶和寬帶伽馬功率會暫時增加,在臨床上心臟停搏後會下降。
在抑制雙側半球活動後,可以看到伽馬波段功率的激增,而窄頻譜和寬頻譜伽馬的相對功率也確定了這一增量。
換句話說,雙側大腦半球活動抑制後,伽馬功率及其在總頻譜功率中的百分比都會增加。
在心臟驟停之後,伽馬活動的絕對功率與之前所有的時間窗口相比都有所下降。相反,相對功率譜顯示,與發作間期相比,相對伽馬功率活動有所增加。
簡單來說,研究人員在心臟停止跳動的前後,觀察到了一個神經振盪頻段的特殊增加,即所謂的伽馬振盪,同時伴隨其他的振盪頻率劇降,如德爾塔、西塔、阿爾法和貝塔。
也就是在心臟驟停後,觀察對像其他腦波活躍度暴跌的同時,儘管伽馬振盪類腦電波絕對活躍度下降,但相對活躍度當時較之前有顯著增強。
此外,跨頻譜耦合分析也發現,即使腦額葉血流停止之後的即刻,左半球的伽馬波活躍度仍較其他腦波更強。
所以當人在死去時,的確很可能重新體驗眼前流逝的過往生活片段。
瞑目安息:在死前回溯一生最美時光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 Ajmal Zemmar 博士稱:「透過產生回溯記憶的振盪,人腦可能在人死前對重要生活事件進行最後一次回顧。這一現象或與以往的瀕死體驗報導暗合。」
這一發現並不只解釋了所有人都將最終體驗的神秘且可怕的時刻,而且還挑戰了當下醫學界對生命結束的精確時刻的理解。
當然,這篇論文有些相當大的前提缺陷。
首先,這只是單個病例的觀察。
而且這個病例有癲癇、腦組織腫脹的積年病史,並攝入過大量抗驚厥藥物、接受過有創腦部手術。這或許會讓觀察數據的解釋存在變數,對研究結論有影響。
不過,過往對臨終小鼠的腦部活動的研究也記錄了類似的伽馬波活動狀態。這可能表明了瀕死體驗是多個物種都有的自然現象。
Zemmar 博士表示,從此病例中得到的發現,可以讓之後痛失親人的家屬們得到些許希望與安慰解脫。
「儘管我們的親人即將離去安息,但他們的大腦可能正在回放一生經歷中最美好的時刻。」
參考資料: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agi.2022.813531/full
https://blog.frontiersin.org/2022/02/22/what-happens-in-our-brain-when-we-die/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36氪)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