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如今的 iPhone、iPad,乃至最近的 Mac Studio 其功能豐富、小型化、一體化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作為蘋果曾經的合作夥伴、現在的競爭對手,英特爾其實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將電腦做「小」,甚至比起現在 Mac Studio 明亮的金屬鋁外殼,英特爾 NUC 電腦更符合小黑盒的形象。

方寸間,手掌上的小黑盒

Next Unit of Computing,簡稱NUC,是由英特爾公司設計的小尺寸準系統電腦系列名。 

未來感、理想形態,「黑盒子」型態的桌上電腦很早就成為了各大科技公司追求的掌上明珠,這既是技術和設計實力的象徵,更代表著產品的先進性,意味著廣闊的市場空間。NUC 微型電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發的,為了保證市場銷售,英特爾的行銷部門要求這款電腦要儘可能的輕、薄、小。

碩大的機箱

要實現這一系列的要求可不容易,電腦性能越強,功耗就越高,需要的電源和散熱模組也就更大,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傳輸接口,做大也就變成了簡單的選擇。

輕薄筆電的出現證明電腦的小型化是可行的,但究竟要多小呢,多小才能保證性能、穩定性呢?

就這樣,在行銷部門和工程師們的互相妥協下,初代 NUC 的尺寸被定為長寬 4×4 英吋,高度為 1.5 英吋,同時配備准系統,人們可以輕鬆拆開安裝儲存或安裝 Windows 電腦作業系統。

部分 NUC 原型機。圖片來自:Digital Trends

轉換一下 NUC 微型電腦的尺寸,就是長寬 10 公分出頭,厚度不超過 4 公分,一隻手就可以輕鬆掌握,就和家中隨處可見的小型收納盒一樣大。樸實的黑色與輕巧的造型,讓 NUC 能適應大部分環境,懸掛在顯示器備選組成「一體機」,或是書桌上不起眼的小黑盒。NUC 樸實到人們很容易忽略它,但同時它又是一款具備豐富功能的電腦,這幾乎是對黑盒計算機概念的成功落地。

一手掌握。圖片來自:The Grand Test此後,4×4 英吋成為了 NUC 的經典型號,幾乎每年英特爾都會往這個小黑盒裡塞入最新的處理器晶片和內建顯卡,以提供中輕度的辦公能力。這個樸實的小黑盒子也逐漸出現在越來越多人的家中、公司、甚至是學校。

往更高處走

雖然英特爾在4×4英吋這樣的狹窄空間內塞下整台電腦所需要的處理器、電源管理晶片,眾多 USB 接口等,但小尺寸也限制了算力,4×4 經典 NUC 被默認只能處理中輕度的工作。

轉折出現在 2018 年,英特爾開始往更高性能、更全面的體驗靠攏。當時,英特爾出乎意料地與 AMD 達成了合作,往 NUC 內塞入了一顆特別的「融合晶片」,將 8 代酷睿處理器晶片和 AMD Radeon RX Vega 行動版封裝在同一塊晶片當中。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這台同時擁有英特爾和 AMD 基因的 NUC 電腦最終被命名為Skull Canyon,封裝設計不僅為它提供了不錯的圖像性能,處理器和顯卡融合的形式也讓整台機器更小。

Skull Canyon NUC 電腦的長寬比僅為 9×6 英吋,幾乎和一本書同樣大小,在 3D Mark 圖形測試中,它的跑分相當於當年主流獨立顯卡NVIDIA GTX 1060 的 75%,離暢玩 3A 遊戲大作十分接近。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不錯的性能,小巧的身材迅速讓Skull Canyon NUC 在遊戲玩家中爆火,要知道它不僅是一台完全體的 Windows 電腦,身材甚至比 PS4 這樣的遊戲主機更小巧,幾乎是一台便攜版的遊戲機。正因於此,Skull Canyon 走向了各種各樣的地方。

NUC 的產品主管 Faisal Habib 在接受 PCworld 採訪時就表示,網咖以及飯店逐漸出現Skull Canyon NUC 這樣的產品,小巧的它適合放在小房間裡玩遊戲。

僅一本書大小。

另外一批熱愛折騰的極客們也看上了NUC,英特爾處理器加 AMD Vega 顯卡的配置組合,讓這款產品成為了「黑蘋果」系統的好選擇之一,Windows 與 macOS 雙系統是常見操作。隨著氮化鎵技術的發展,近幾年更是有人開始嘗試用更輕更小的氮化鎵充電器取代那套碩大笨重的原裝充電器。

骷髏峽谷的充電器很大。

小型機電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人們對於它的痴迷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技術和設計的發展,要完成這樣的高性能產品,晶片和機器內部堆疊設計都必須獲得提升。

更大還是更小

Skull Canyon NUC 在玩家中一舉成名,直接推動了英特爾在高性能小型機電腦領域發力。但黑盒始終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技術的進步其實並沒有那麼快,桌面級顯卡性能快速增長的同時,功率提升不小,因此配置大風扇散熱自然成為選擇。

就這樣,NUC 電腦變大了。

龍峽谷 NUC。

Intel NUC 12 Extreme,體積已經達到了 8L,性能依舊很強,內部結構緊湊,但與行業內的小型機箱相比,體積優勢在於變小。另一方面,要保持緊湊的機身,機身內部留給顯卡的空間也越發緊張,目前的頂級旗艦獨立顯卡 RTX 3090 長度已經達到了 31.3 公分,NUC 產品主管 Faisal Habib 在採訪中表示 NUC 電腦內已經放不下如此大的顯卡了。

相對比而言,主流獨立顯卡 RTX 3060 才是 NUC 系列的好搭檔。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今年 4 月,英特爾公佈了獨立顯卡系列 Arc,這讓不少遊戲玩家興奮,它能否再度復刻骷髏峽谷的成功,將處理器和顯卡重新組合在一起,回歸 1L 左右的體積。

NUC 產品主管 Faisal Habib 在採訪中正面回答了這一問題:「我們已經有過一些探索,比如將桌面級獨立顯卡銲接在一起,嘗試其他散熱和冷卻方式,但這並不是一條正確的路。」

言下之意就是不會融合,NUC 雖然保持了小型機的特點,但在高性能產品中,英特爾仍然保持一定的可升級性,替換記憶體、顯卡、帶晶片的主機板等。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對比來看,在小型機的探索中,蘋果確實拔得了頭籌。

Mac Stduio 中的 M1 Ultra 將處理器與顯卡融合,並以統一記憶體相互連接,以一體化融合的方式打造了一台高性能、優秀功耗比的小型機。這台長寬均為 7.7 英吋的電腦,完美實現了 22 年 Power Mac G4 Cube 沒能做好的事,也讓它離理想中的黑盒電腦概念更近。

Power Mac G4 Cube 和 Mac Studio。圖片來自:MacWorld

但同時 Mac Stduio 也放棄了可升級性,NUC 更大但後續可升級,在探索小型機的過程中,蘋果和 NUC 幾乎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打開黑盒

「黑盒」概念所描述的未來電腦,原本是一個方正的盒子,人們不需要瞭解其運作原理,就能使用它,這顯然是一個以使用者體驗為目標的理想化概念。

賈伯斯和蘋果顯然是這一理念的忠實信徒,從 iPad、iPhone、Mac Studio 等產品就可以看出。

手機這個小盒子,承載了太多功能。

NUC 卻沒有,原本最符合黑盒形象的它,在初代公佈 10 年後的今天,逐漸走向了黑盒概念的反面──打開黑盒。

比起遊戲玩家群體,其實 NUC 在企業和學術領域更受歡迎,在這些領域性能不再是唯一的考量標準。小巧、便宜、噪音小,讓 4×4 經典 NUC 小黑盒電腦能放在各種各樣的地方,甚至僅作為單一用途使用。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NUC 產品主管 Faisal Habib 發現甚至有人願意在桌面上連續擺上 26 個經典 NUC 微型電腦,它小巧不佔地方、噪音低、接口豐富、耗電量低,每一台都作為單一用途使用。

另一方面,NUC 團隊將「黑盒」拆開,提供微型化的 NUC 電路板或是更高性能的晶片組裝卡,這讓 NUC 得以進入更多地方, Faisal Habib 就舉了一個十分形象的例子:「幾乎你去的每家快餐店都有一個小觸摸螢幕,如果你打開背面,你可能會看到一個 NUC。」

帶晶片的小型 NUC 主機板。圖片來自:IDC

而對於高性能電腦,NUC 可以提供模組化的組裝方式,在緊湊的機箱中提供一定的自定義功能,更換記憶體、顯卡、帶有英特爾處理器的顯卡。這不僅體現在 NUC 系列產品中,甚至是其他 OEM 電腦廠商也可以直接以 NUC 為基礎,定製改造推出各種微型電腦。

自 2012 年初代 NUC 發佈以來,這一系列產品款式已經超過 600,它們中有經典的 4×4 小黑盒電腦,也有放棄這一充滿未來感造型的電路板、組裝機箱形態。

10 年後,Intel NUC已經有超過600種產品、走向 Mac 的反面

豐富的形態讓 NUC 得以滿足不同需求,甚至隨著人們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此時 NUC 就如同英特爾晶片的延伸,提供更好的標準,廠商可以自由定製和改造,極高的自由度,可定製和升級性,也讓 NUC 脫離了普通消費電腦的範疇,進入更多領域。

在追逐「黑盒」概念,探索小型機電腦的過程中,蘋果和英特爾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兩者孰優孰劣並不是一下就能得出結論。更重要的是,你到底是進入產品生態接受規則,還是渴望「折騰」,滿足特定的需求。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