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現今在挑選筆電時通常會先看種類,排除商用機種,面對一般消費者的產品大致上可分為「電競」與「創作者」兩大分野,雖然它們同樣都以高效能為主打,但在很多方面也針對玩家需求進行特化,因此造就出了十分多樣化的規格搭配與組合

文章目錄

面對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電競筆電,若消費者僅著眼於其中的一、兩項產品,而非系統化的經由基礎原則進行挑選,那麼玩家其實很容易入手到自己根本不需要,甚至是效能不足、無法符合預期的機種。

此外,在開始挑選電競筆電之前,消費者也必須先確定自己的需求,將使用習慣、常玩遊戲、未來應用情境的效能冗餘等,一併納入考量;至於筆電的攜帶性、擴充性,以及螢幕高更新率或高解析度之間的取捨,同樣也是需要探究的重點。

在本次的特別企劃中,筆者將主要從硬體規格切入,統整不同等級玩家於處理器、顯示晶片、記憶體、儲存空間等項目,挑選電競筆電時可以進行辨別與關注的部分,期待消費者能藉此在市場上入手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確定自身需求為首要步驟

電競筆電於市場上種類多元,不僅規格複雜且選項豐富,各等級產品之間的價格差異也相當大。因此,玩家首先得釐清自身需求,從平常喜歡遊玩或未來想要嘗試的遊戲下手,將官方所建議的硬體規格需求當作參考依據,接著再來尋找對應的產品才是較為適當的方法。

判讀遊戲的硬體要求

遊戲廠商長年以來都會於作品上市之前,先行公布軟體的系統需求,讓玩家有所依據且提早準備升級。一般來說,這類需求通常還會區分出「最低」與「建議」兩種,若電腦硬體無法達到最低門檻,遊戲通常也無法順利執行。

近年來遊戲廠商更逐漸將「最低需求」與「建議需求」的定義明確化,方便玩家對作品的實際效能表現有所預期。舉例來說,《毀滅戰士:永恆》所公布的硬體要求清單上,就清楚列出遊戲要於1080p解析度、最低影像品質設定下,玩家若要享受穩定的60fps畫面幀率,電腦就需要搭載什麼等級的硬體。

除了參考系統需求清單外,有些遊戲廠商還會釋出獨立的效能評測工具,讓玩家可實際在電腦上運行一次,確認硬體規格是否符合需求,甚至於得到什麼等級的畫面表現。

除了參考文字條列的系統需求清單外,有些遊戲如《Final Fantasy XIV》還推出了官方評測工具,使效能等級的判斷更加準確。

僅靠內顯能玩遊戲嗎?

隨著 AMD 與 Intel 不斷提升處理器的內顯性能,現今一些入門級的獨顯產品,雖然效能仍比起內顯高出一些,但在性價比、省電程度與產品體積上,反而失去了優勢,這就使得內顯成為了玩家執行小型作品的選擇之一。

不過對於筆記型電腦市場來說,是否擁有獨立顯示卡/顯示晶片,依然是區分產品等級的一大重點,因此當前的電競筆電大多仍具備獨顯,藉此迎合玩家於更多遊戲效能上的需求。

但是消費者通常會忘記,在筆電上即便是獨顯,仍有著顯著的效能差異與等級之分,這點筆者將在後面的章節深入講解。

即便是筆電內顯也能玩《Minecraft》,但只要畫面變得遼闊、複雜,或安裝了許多材質包,內顯效能就會顯得缺乏而導致卡頓。

MacBook也是遊戲筆電?

在蘋果推出自研的 Apple M 系列處理器之後,Mac 產品效能的大幅進化,就成為了消費者之間的熱門議題,甚至造成部分玩家開始思考,將 MacBook 當成電競筆電的可能性。

但是在 MacBook 上玩遊戲,自古以來的問題都不在效能上,而是 macOS 與遊戲開發商、硬體製造商之間的生態環境、利益分配與歷史糾葛等各種因素,相對於 Windows 平台實在太不利於玩家族群。

以結論而言,即便搭載了強大的 Apple M1甚至 M2處理器,現今的 MacBook 依然不太適合被納入「電競筆電」範疇,至於詳細的理由與思考過程,由於得佔據相當大的篇幅進行討論,筆者將留待未來再為玩家進行分析。

規格重點一:處理器與顯示晶片

若要驅動電競筆電的強大效能,其所搭載的中央處理器與顯示晶片,自然成為了最關鍵的部分。隨著 Intel 第12代、AMD Ryzen 6000系列處理器相繼推出,配合 NVIDIA 將顯示晶片推進到RTX 30系列,消費者的首要功課,莫過於區分不同 CPU、GPU 產品型號所對應的效能等級。

Intel 應選H系列處理器

目前 Intel 在筆電處理器方面,除了基本的 Core-i3、i5、i7與i9等級區分,其實更重要的效能辨別標準,在於 CPU 名稱後面所附帶的英文字母。

以 Intel 第12代 CPU 而言,帶有 H、HK 與 HX型號後輟的處理器,較常為電競筆電所選擇,原因在於H系列 CPU 擁有較高的基礎功耗,如H為45W、HK為45W加上解鎖超頻能力,至於最新登場的 HX則高達55W。

Intel H系列筆電 CPU 的極限效能,通常較同型號的低電壓U系列(9W或15W)更好,然而在U與H之間,Intel 又於第12代處理器新增了基礎功耗28W的P系列,藉此填補輕薄產品仍需較高效能的市場空白。

只不過,搭載P系列處理器的產品,通常不會以電競為主打,主要仍面向中階創作者客群,因此玩家還是挑選H系列 CPU 較為適合。

Intel 筆電處理器型號的不同英文字尾,差異就在於瓦數限制,U系列強調低電壓、長續航;H系列則有更高的電壓與更強的極限效能。

AMD筆電CPU相對單純

至於 AMD 陣營的筆電處理器,在 Ryzen 6000產品上除了 Ryzen 5、7、9等級之分,亦有 U、HS、H 與 HX 四種英文字母後輟,各自代表基礎功耗不同的系列。

就遊戲需求而言,低電壓的U系列通常不會納入考量,HS與H、HX系列則是35W TDP與45W TDP的差異,因此後兩者的極限效能會較佳。目前旗艦等級的 AMD Ryzen 9 6900HX與6980HX處理器,皆已有實際產品搭載上市,但整體來說 HS、H與HX都是 AMD 核心電競筆電可以考慮的選項。

至於處理器的核心與執行緒數量方面,無論 AMD 或 Intel 的最新世代產品,至少都是從6個實體核心起跳,若單純考慮遊戲情境已經非常足夠,因此關鍵仍落在不同等級 CPU 所對應的電壓、功耗,能夠支援到的基礎和最大運作時脈。

借助市場的強勁需求,AMD 筆電處理器市佔率近幾年來出現顯著攀升,在效能面上亦有與 Intel 一戰的本錢。

NVIDIA 顯示晶片對應桌機

談到筆電所搭載的獨立顯卡,台灣市面上大多數產品皆是以 NVIDIA 的繪圖晶片為主,若要判斷效能等級也較筆電 CPU 來得簡單易懂。以 NVIDIA 當前主流的 RTX 30系列而言,即有 RTX 3050、3060、3070與3080,效能表現上前兩者屬於中階,後兩者則是高階與旗艦。

若 GPU 名稱冠上了 Ti後輟,則代表該產品效能相較同型號的 GPU 強上一些,但原則上不會超越下一等級的繪圖晶片。此外,NVIDIA 還有效能更低的入門級獨顯 MX 570與 MX 550,以及架構翻新、支援光線追蹤但十分罕見的 RTX 2050。 

Intel 處理器加上 NVIDIA RTX 顯示晶片,為當今遊戲筆電最為主流的組合,消費者雖然選擇較多,但不同產品之間仍有效能上的差距。

注意NVIDIA獨顯效能陷阱

乍看之下 NVIDIA 筆電獨顯的效能區分非常簡單,若想擁有最佳表現的重度玩家,就直接選擇 RTX 3080與3070,中度玩家則是 RTX 3060與 RTX 3060,但實際上 NVIDIA 偷偷設下了一個陷阱,那就是 GPU 的最大運作功率(TGP)。

NVIDIA 從 RTX 30系列開始,取消低 TGP版筆電 GPU 的 Max-Q 標示,標準版的 Max-P 標示也同樣刪除,讓 OEM廠商可以依據不同產品的設計需求,對顯示晶片的 TPG 進行客製化,為筆電的散熱、外觀、重量和效能間找到平衡。

因此,即便有兩台筆電同樣搭載了 RTX 3070 Ti,但其中一台的最大 TGP 為105W、最大運作頻率1,085MHz,另一台卻能夠達到150W、1,460MHz,這就直接導致了 GPU 極限效能上的顯著差距。

那麼消費者該如何知顯示晶片真正的效能水準呢?除了直接參考個別產品的評測資料外,NVIDIA 後來也要求 OEM廠商,必須在產品詳細規格中清楚標示,讓消費者了解筆電 GPU 的實際效能水準。 

NVIDIA 開放 OEM 可配合筆電設計,對顯示晶片的最高功耗做出調整,但也要求廠商必須標明獨顯電源最大支援瓦數,使消費者容易辨別。

AMD、Intel 亦有獨顯產品

至於在 AMD 方面,雖然台灣市場上能見到搭載 Radeon RX 6000M 系列行動顯示卡的產品並不多,但部分電競筆電亦將其當作 NVIDIA 獨顯之外的新選擇。

若單純只論遊戲實際表現,AMD 陣營頂規的 RX 6800M,其客觀效能大致上落於同為筆電版的 NVIDIA RTX 3070或3070 Ti之間,不過後續還有更強悍的 RX 6850M XT 搭載於少數機種,整體來說 AMD 的筆電 GPU 實力仍不容小覷。

此外,Intel 最近也終於推出採用 Xe HPG 架構,遊戲等級的獨立顯示卡 Arc 系列,成為了 NVIDIA、AMD 之外的「新玩家」,但目前實際搭載 Intel Arc 獨顯的筆電產品,在全球比起  AMD RX 系列還要稀少,不僅一般人難以入手,效能上也仍有太多未知數,因此筆者暫時不將其納入討論範圍。 

Intel 近期推出 Arc 系列遊戲級獨顯,成為 NVIDIA、AMD 之外的高效能 GPU 全新競爭者,不過實際搭載 Arc 顯卡的產品目前仍十分少見。

電競筆電應以GPU為重

在筆電產品上,消費者無法像桌機一樣,自由搭配喜歡的 CPU 與 GPU 組合,只能將決定權交給OEM。因此,玩家在挑選電競筆電的核心硬體時,通常都會面臨取捨,究竟是要以處理器為主,還是重點考量獨顯的等級與效能。

筆者認為,電競筆電較少出現「低效能CPU搭配高效能GPU」的組合,再加上執行遊戲時,效能瓶頸通常會出現在顯示晶片上。因此,玩家以 GPU 為重,挑選適合自身常玩遊戲等級的獨顯產品,將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隨著 Intel 引入混合架構設計,處理器實體核心與執行緒數量的意義,已經無法用過去的觀念進行解讀,得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效能評估。

規格重點二:記憶體與儲存空間

除了中央處理器與顯示晶片外,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效能與容量,對於玩家整體使用體驗,同樣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在記憶體方面,消費者最常見的疑惑,莫過於到底要安裝多少 RAM 才算夠用?

為了追求更輕薄的產品體積,並且簡化筆電內部設計,現在許多產品都不允許使用者額外加裝記憶體,因此購買前就選定足夠的容量,才能避免未來電腦效能發生力不從心的狀況。

若玩家擁有中、高度的遊戲需求,筆者認為16GB以上的記憶體容量,其實會較主流的8GB來得更加妥當,但是絕對不要低於8GB。假設使用者除了執行遊戲外,還會一邊進行直播、瀏覽網頁、語音通訊等多工作業,那麼將32GB、64GB RAM 選項納入考量其實也無妨。

至於筆電的記憶體規格是舊有的 DDR4,或者較新的 DDR5,玩家通常不必對此太過糾結,一來是因為中高階的電競筆電產品,新款大多都已換上 DDR5,僅有部分入門機種維持 DDR4;二來是 DDR4與 DDR5 RAM 在遊戲的效能差異上,目前仍然不夠顯著,因此關注容量大小會比起規格更為重要。

搭載 Intel 第12代與 AMD Ryzen 6000處理器的高效能筆電,現在幾乎都已經改為安裝 DDR5記憶體,不過在遊戲效能上卻不一定有顯著優勢。

多少儲存空間才夠用?

對於玩家來說,現在許多 PC遊戲動不動就要求5、60GB的安裝容量,再加上廠商已較少推出讓使用者自行更換、新增硬碟的產品設計,事先考慮好電腦的儲存裝置大小,可以說跟決定記憶體容量一樣重要。

隨著固態硬碟(SSD)的價格持續下降,現在為筆電選配1TB、2TB儲存空間,其實已經不如以往如此昂貴,因此儲存空間當然是多多益善。

以遊戲需求而言,電競筆電擁有至少1TB容量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若僅512GB則有些不太足夠,此時消費者就應該再考慮筆電的額外擴充性,或者儲存裝置的升級難易度。 

電競筆電的記憶體容量,建議以16GB為基礎,再向上依個人需求增加,若僅有8GB對於系統的負擔仍會太大。

SSD讀寫速度重要嗎?

有些玩家對於筆電的 SSD 讀寫性能十分計較,但若反應到實際的遊戲中,只要不考慮極端狀況,大多數PCIe 4.0 NVMe M.2 SSD 的效能差異其實相當小,玩家甚至會很難感覺到不同 SSD 之間的差異。

有些允許安裝兩個以上儲存裝置的電競筆電,在出廠時 OEM 會預設啟動 RAID 0設定,藉此拉高讀寫速度,藉此得到比單顆 SSD 更好的效能成績,若有進階需求的玩家,則可將此特色納入選購考量。

依各種遊戲實際硬碟操作軌跡為腳本的3DMark「存儲基準測試」,相較於單純的最大讀寫速度測試,更能反應現實遊戲中的 SSD 效能表現。

規格重點三:螢幕解析度與更新率

即便大多數筆記型電腦都有外接顯示器進行畫面輸出的能力,不過在實務上,玩家通常都還是會依賴內建的螢幕進行遊戲。此時,筆電螢幕本身的各種特性就自然值得關注。

顯示器在「解析度」與「更新率」兩項關鍵特性的發展,可謂是齊步並進,前者已經從 FHD、QHD 演化至 UHD(4K);後者則從60Hz、120Hz、144Hz、165Hz、240Hz,一路推進到360Hz甚至更高。

但受限於技術和產品製造成本,OEM廠商通常不會將144Hz以上的高更新率,以及4K解析度螢幕同時搭載於單一台筆電上,而是分出兩種選項讓消費者依需求進行選購。因此,玩家在面對電競筆電的螢幕規格時,就必須依照自身的遊戲情境有所取捨。

假如遊玩的作品以 FPS、競技、競速及運動類,強調流暢性為主的遊戲較多,那麼筆電螢幕擁有高更新率,就會比起高解析度來得重要;反之,玩家若較偏好 RPG、RTS 與動作類遊戲,並同時享受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優美場景、特效等,那麼高解析度螢幕就能給予玩家更出色的視覺體驗。

面對不同類型遊戲,玩家所關注的螢幕規格重點也會不同,例如以 FPS作品而言,高更新率所具備的流暢體驗,就會比高解析度來得關鍵。

更新率要多高才足夠?

當前遊戲筆電支援的螢幕更新率十分多樣化,主流產品以120Hz、144Hz與165Hz較為常見,至於240Hz、360Hz通常搭載於旗艦款,未來則還有更進化的480Hz螢幕接著問世。

不過玩家到底需要多高更新率才夠用?事實上這個問題的解答,仍然與筆電的核心效能息息相關。假如玩家偏好遊玩的作品,實際於筆電上執行時,畫面幀率的極限約落在120fps上下,那麼其實螢幕僅需選擇144Hz規格就已經足夠。

換句話說,只有當裝置效能等級提高時,螢幕的更新率也跟著提升,兩者合一才會對玩家的遊戲體驗產生意義。單純執著於高更新率,但卻忽略自己所玩的遊戲,根本無法在筆電的效能限制下,得到對應的畫面流暢性,那麼選擇再好的螢幕就不免有些浪費。

螢幕的高更新率與高解析度,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 QHD 配上240Hz已經是非常難得的組合,UHD 所能搭配的更新率則會更低。

面板種類與色彩呈現

除了解析度與更新率,電競筆電經常受到外界討論的另一個話題,在於顯示器面板的種類。目前搭載144Hz以上高更新率螢幕的筆電產品,大多都採用了色彩更漂亮、可視角更廣的 IPS面板,較舊的TN與VA基本上已不復見。

至於畫面顏色表現更出色的 OLED面板呢?雖然許多創作者與商務筆電,近兩年來已逐漸換上 OLED螢幕,但由於技術上的限制,OLED面板的更新率至今依然難以推高,所以除非玩家是選擇4K解析度、更新率較低的電競筆電,否則應該還是只能以 IPS面板為主要選擇。

有些廠商會特別強調螢幕的反應速度,若以目前IPS面板的筆電產品而言,在3ms以內都算是相當不錯的水準。

規格重點四:尺寸、重量與攜帶性

相較於商務筆電,電競筆電自古都給玩家「大又笨重」的傳統印象,但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走向多樣化,即便是主打遊戲體驗的產品,依然有許多輕薄、好攜帶的款式可供選擇。

目前市面上較為輕薄的遊戲筆電,款式多落在13吋或15吋,並且以窄邊框、放棄數字鍵與移除部分 I/O 等方式,想盡辦法將產品體積最佳化。輕薄款電競筆電既擁有足夠的效能,又方便玩家隨身帶著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足以取代商務筆電當成出差、工作的有力選擇。

但輕薄體積所換來的代價,即是這類產品的核心效能,在極限狀況下無法與16吋、17吋的大筆電互相比擬。此外,輕薄款遊戲筆電非常講求 OEM廠商在散熱系統上的設計,若發熱位置正好涵蓋鍵盤區,或者廢熱的出風位置不佳,那麼對於玩家的遊戲體驗而言可能就會有所打折。

玩家可經由系統設定,為裝置在效能與省電上,依照不同使用情境取得平衡,所以即便是電競筆電,其實也具備著長續航工作的能力。

大尺寸筆電的獨特優勢

輕薄電競筆電的各項劣勢,正好就是大尺寸筆電所具備的優勢。雖然16吋、17吋筆電的重量通常都十分驚人,但開闊的螢幕能幫助玩家獲得更深的沉浸感,全尺寸且附有數字鍵區域的鍵盤,在多工操作時也更為直覺、方便。

大尺寸遊戲筆電的散熱設計,原則上也會比輕薄款來得單純,尤其更大的散熱面積正代表著更顯著的降溫效果。只要 OEM廠商設計得當,玩家理應感覺不到裝置本身的發熱,風扇運轉聲也有機會借由體積的增加,透過更多的扇葉與開口來降低風噪,達成比輕薄筆電在高效能運轉下更為安靜的可能。

當然,廢熱氣流的導引在大尺寸筆電上也更容易實現,例如從後方出風就能完全避免干擾位於右手或左手的外接滑鼠;I/O 方面大筆電產品也會更加齊全。

螢幕尺寸直接影響到筆電體積,即便17.3吋(左)與15.6吋(右)在帳面數字上的差異很小,但整體視覺體驗與攜帶性卻有著很大的差距。

別忘記變壓器的重量

核心硬體效能越高的裝置,由於需要更多電力才能推動系統全速運轉,因此廠商都會配備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瓦數更高的變壓器,這點才是真正不利電競筆電攜帶性的關鍵因素。

筆電的變壓器造型從大到小、胖到瘦、高到矮等種類繁雜,但瓦數越高、重量越重的原則卻幾乎不變,有時大瓦數變壓器的重量,甚至會較筆電本體還要重。即便有些產品導入了 PD充電功能,滿足消費者臨時性的充電需求,但對於中高階電競筆電而言,完整效能仍要透過變壓器且接上市電後才能發揮。

因此,消費者入手電競筆電前除了考量產品尺寸外,千萬不要忽略變壓器對攜帶性造成的影響,除非玩家只會於固定位置進行遊戲,完全沒有出門在外、將機器帶著走且進行高效能作業的需求。

電競筆電得接上 AC電源才能發揮極限效能,但變壓器的體積也會隨著供電瓦數增加而變大、變重,這對於筆電攜帶性就造成了負面影響。

規格重點五:I/O擴充性與軟體

筆電的外在條件除了體積、重量外,擁有的連接埠種類與數量,對於消費者而言也相當重要。尤其遊戲玩家經常會為電腦安裝許多外接設備,如滑鼠、耳機與行動硬碟等,因此產品得擁有充足 I/O 才不會拖累使用體驗。

不過到底要多少連接埠才夠用?這就要取決於使用者實際的操作環境。若想接上的設備越多,那麼只要I/O越豐富、越多元,就能有效減少攜帶轉接器、擴充底座的麻煩,也能減少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遊戲筆電基本I/O規格

筆者認為,體積較大的15吋、17吋電競筆電,由於空間充足所以擁有兩個標準 USB Type-A 可謂基本,若有三個則是更好,再輔以至少一個 USB-C 連接擴充 Hub 與行動裝置。

至少擁有兩個 USB Type-A 是遊戲筆電的基本,畢竟滑鼠、耳機等外接裝置都能用得到;至於 SD讀卡機的必要性,就得視消費者的相關需求。

除了至少 Wi-Fi 6等級的無線網路與藍牙支援能力外,對於電競筆電來說,標準 RJ-45連接埠也不能忽略,因為它能夠提供給玩家更穩定的有線網路體驗。

有線網路孔可提供玩家更穩定的連線體驗,對於線上遊戲情境可謂至關重要;外接螢幕仰賴標準 HDMI 會比起 DP來得方面且成本更低。

至於耳機/麥克風複合孔更是電競筆電的標配,影像輸出則應該要有標準規格的 HDMI,才能方便玩家連接外部螢幕,畢竟 USB-C 轉 DP輸出的周邊設備會成本相對較高,不過獨立的 Mini DisplayPort 算是可有可無。

此外,消費者若想要遊戲筆電兼具工作方面的需求,還可以額外關注產品是否能透過 USB-PD 方式進行充電,以及是否具備SD讀卡機、網路攝影機的規格等,不過電競筆電通常不會額外搭配指紋辨識模組。

獨家軟體發揮獨特優勢

目前主流的電競筆電廠商如 Acer、ROG、MSI 等,都會開發專屬於自家產品的獨特軟體,讓消費者僅透過單套程式、單個介面,就能清楚明白筆電的效能情況,並且進一步調校裝置的各項設定。

透過廠商為筆電打造的獨家軟體,消費者能一眼掌握系統運作狀況,例如溫度、風扇轉速等,某些特殊功能同樣也得透過專屬軟體才能啟用。

這些廠商獨家的軟體,最重要的功能大致上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效能與散熱,透過更改電源、顯示卡與風扇設定,解放筆電進階效能;第二種則是螢幕色彩表現,例如針對不同類型的遊戲或使用情境,套用不同的設定值;第三種則是裝置 RGB 燈光效果與鍵盤巨集的調整。

系統與軟體的升級、裝置保固資訊等,通常也會包含在廠商預設的程式中,玩家若能妥善利用,對於筆電整體的操作體驗絕對會非常加分,亦能對自己的電腦更加了解,若完全沒嘗試過那就顯得很可惜了。

筆電的專屬軟體通常可方便玩家切換各種使用模式,例如於遊戲時解放極致效能,若想擁有長續航時則啟動「超級電力」等。

不同等級遊戲筆電效能分析

在前面的章節中,筆者多次強調核心效能是電競筆電的重中之重,而各家廠商所推出的實際產品,確實也有著高、中與入門等級之分,種類不一而足。因此,筆者特別選擇了四款規格各有差異的筆電產品作為代表,經由一致的測試,讓玩家直觀明白硬體組合所能對應到的遊戲體驗與效能等級,藉此當作未來挑選電競筆電的評估與參考。 

評測項目說明

【基準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 PCMark 10 Extended:電腦綜合效能,包含生產力作業與輕度遊戲。
  • 3DMark FireStrike:DirectX 11遊戲效能,FHD解析度。
  • 3DMark TimeSpy:DirectX 12遊戲效能,QHD解析度。
  • 3DMark CPU Profile:處理器多執行緒效能,大型遊戲可參考8T、中小型遊戲可參考4T。

【遊戲測試-分數與FPS越高越好】

  • 《Final Fantasy XIV:曉月之終途》:線上RPG遊戲,輕度效能需求,FHD解析度搭配Maximum畫質。
  •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線上FPS遊戲,中度效能需求,FHD解析度搭配超高畫質。
  • 《刺客教條:奧德賽》:單機動作遊戲,高度效能需求,FHD解析度搭配極高畫質。
  • 《極限競速 地平線5》:單機/線上競速遊戲,重度效能需求,FHD解析度搭配極端畫質。

入門獨顯

Intel 低電壓處理器+NVIDIA MX顯卡:HP ProBook 440 G9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由 HP 推出的 ProBook 440 G9,在分類上並非是正規的遊戲筆電,而是偏向商務風的輕創作者電腦。不過 ProBook 440 G9在核心規格上,選用了 Intel Core i7 U 系列處理器,配合 NVIDIA 入門級獨顯 MX570,因此有了較純內顯機種更強的遊戲能力。在測試過程中,PCMark 10跑分因發生錯誤而無法得到成績;《極限競速 地平線5》雖然在極端畫質設定下無法評測,但只要改為低畫質即可跑出平均53fps的不錯成績。 

核心規格
■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i7-1255U(2P/8E/12T)
■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MX570 2GB
■ 記憶體規格:8GB DDR4-3200
■ 儲存裝置:1TB PCIe NVMe SSD
■ 螢幕規格:14吋、FHD解析度、60Hz更新率
■ 重量:1.38公斤
■ 尺寸:32.21 x 21.39 x 1.98cm 

評測成績

PCMark 10 Extended

N/A

3DMark FireStrike

6,018分

3DMark TimeSpy

2,575分

3DMark CPU Profile(4T/8T)

1,894分/2,497分

《Final Fantasy XIV:曉月之終途》

6,791分/Fairly High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平均78fps/最低36fps

《刺客教條:奧德賽》

平均12fps/最低3fps

《極限競速 地平線5》

N/A

中階遊戲

Intel i7處理器+玩家級獨顯:ACER Nitro 5 AN515-58-77MX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更新至 Intel 第12代處理器的 Acer Nitro 5系列,在效能方面相較於過往有著相當顯著的升級,配合中階玩家更負擔得起的 NVIDIA RTX 3060獨立顯示晶片,使它在主流電競市場中十分具備性價比。於本次的各項測試中,遊戲最高畫質設定下,有些作品無法達成60fps畫面幀率雖然稍嫌可惜,但這也反映了 Nitro 5的中階機定位。因此在實際情況下,玩家可將遊戲畫質調整至中~高之間,藉此獲得更加流暢的操作體驗。

核心規格
■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i7-12700H(6P/8E/20T)
■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60 6GB
■ 記憶體規格:16GB DDR4-3200
■ 儲存裝置:512GB PCIe NVMe SSD
■ 螢幕規格:15.6吋、FHD解析度、165Hz更新率
■ 重量:2.5公斤
■ 尺寸:36 x 27.1 x 2.69cm

評測成績

PCMark 10 Extended

8,430分

3DMark FireStrike

16,822分

3DMark TimeSpy

7,378分

3DMark CPU Profile(4T/8T)

3,072分/4,834分

《Final Fantasy XIV:曉月之終途》

17,646分/Extremely High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平均265fps/最低194fps

《刺客教條:奧德賽》

平均55fps/最低15fps

《極限競速 地平線5》

平均52fps

旗艦電競

AMD 頂級處理器+NVIDIA 頂級獨顯:ROG STRIX G17(2022)G713RW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沒有 Zephyrus 系列的奢華,亦沒有 Flow 系列的二合一設計,ROG Strix 系列更像是為沉穩、內斂的電競玩家所打造。本次測試的2022年款 Strix G17搭載了 AMD 最新的旗艦款筆電處理器 Ryzen 9 6900HX,配合「滿血版」NVIDIA RTX 3070 Ti獨顯晶片,整體效能表現十分亮眼。在《刺客教條:奧德賽》的 QHD解析度測試下,Strix G17的運作流暢性依然符合預期,得到平均58fps成績,因此玩家絕對能夠在這台裝置上,期待更加進階的遊戲體驗。

核心規格
■ 中央處理器:AMD Ryzen 9 6900HX(8C/16T)
■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70 Ti 8GB(150W)
■ 記憶體規格:16GB DDR5-4800
■ 儲存裝置:1TB PCIe NVMe SSD
■ 螢幕規格:17.3吋、QHD解析度、240Hz更新率
■ 重量:2.9公斤
■ 尺寸:39.5 x 28.2 x 2.34cm 

評測成績

PCMark 10 Extended

8,993分

3DMark FireStrike

24,206分

3DMark TimeSpy

10,464分

3DMark CPU Profile(4T/8T)

3,354分/6,040分

《Final Fantasy XIV:曉月之終途》

18,316分/Extremely High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平均307fps/最低223fps

《刺客教條:奧德賽》

平均73fps/最低21fps

《極限競速 地平線5》

平均84fps

旗艦電競

Intel HK處理器+行動版Ti卡皇:MSI Raider GE76 Deluxe Edition 12UHS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2022電競筆電推薦:如何挑選?規格差異分析、遊戲效能怎麼看

為遊戲玩家準備的 Intel 旗艦處理器 HK系列,目前各家筆電廠商已有相應的產品陸續推出,例如 MSI Raider GE76 Deluxe Edition 就是其中之一。本次借測的12UHS版本,光是隨附的變壓器瓦數即高達330W,獨顯卡皇 NVIDIA RTX 3080 Ti亦支援最高功率,換句話說這台筆電的核心硬體全都是頂規,遊戲效能自然不需質疑。若玩家願意進一步挑戰 UHD畫質,將會驚訝發現原來筆電也能具備如此強大的性能,其流暢性不只是「能玩遊戲」,更可以讓玩家「享受遊戲」。

核心規格
■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HK(6P/8E/20T)
■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 16GB(175W)
■ 記憶體規格:64GB DDR5-4800
■ 儲存裝置:1TB PCIe NVMe SSD
■ 螢幕規格:17.3吋、UHD解析度、120Hz更新率
■ 重量:2.9公斤
■ 尺寸:39.7 x 28.4 x 2.59cm 

評測成績

PCMark 10 Extended

9,501分

3DMark FireStrike

23,847分

3DMark TimeSpy

12,868分

3DMark CPU Profile(4T/8T)

3,595分/5,802分

《Final Fantasy XIV:曉月之終途》

22,815分/Extremely High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平均318fps/最低220fps

《刺客教條:奧德賽》

平均78fps/最低22fps

《極限競速 地平線5》

平均87fps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