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今年稍早,蘋果設計 Macintosh 的最高機密實驗室被一個小危機折磨得不行:他們需要重新設計與新 iMac 電腦搭配的滑鼠。這個名叫 Magic Mouse 2 的滑鼠,外形看來與前代類似,但是在內部和底部設計上完全不同,而一切只是為了蘋果要把原來的鹼性電池換成可充電的鋰電池。

(註:這篇文章為Medium記者Steven Levy所寫,內文以他為第一人稱)

危機:滑鼠聲音不對!

這次的改版就像往常一樣,這個小改版介於「小進步」和「重新發明」之間。也添加了一些功能,來讓現在的 iMac 用戶、不爽的 Windows 用戶和猶豫的首次購買者願意掏錢。

最顯著的一個改變,是把 Retina 螢幕引入到蘋果全部產品線:較小的 21.5 英寸 iMac 配置 4K Retina 顯示幕,而 27 英寸產品均使用驚豔的 5K 螢幕。這些螢幕還用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技術,能顯示更豐富的色彩,更驚人的照片細節和更銳利的文字。

另外一個大改進是全新的輸入周邊:無線鍵盤、觸控板和滑鼠。和以往的藍牙設備不一樣,這些周邊拋棄了經常要換的一次性電池,使用了像 iPhone 和 iPad 一樣可以用 lightning 介面充電的鋰電池。

Magic Trackpad 2 還整合了 Force Touch 功能。該功能第一次出現在 Apple Watch 上,後來分別出現在了 Macbook 和 iPhone 6s 上。新 iMac 的微處理器和圖片處理晶片也得到升級,而價錢跟以前的型號完全一樣。

不過,就像所有蘋果的產品,他們對細節的強調已經近乎狂熱。

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專門設計的鋰電池非常貼合,為避免與電池衝突而重新設計的天線也運作良好。

但有一件事不對勁:滑鼠的聲音不對。

 

探訪蘋果神秘的輸入裝置實驗室(Input Lab)

我為 iMac 系列新產品而來,成為第一個進入輸入裝置實驗室的記者時,蘋果的工程部負責人 Kate Bergeron 和 John Ternus 給我講了上面的這個故事。

這裡是距離蘋果總部幾英里外的一間不起眼的工作室,這是輸入裝置實驗室,員工們習慣把這裡稱作 Vallco Parkway——辦公室所在的街道名。外人很少走進過那扇門,門後邊是一系列不尋常的機器,專門對各種最新的蘋果硬體進行測試。它們正在來解決這個「噪音不對」的問題。

最後發現,罪魁禍首似乎是那個在滑鼠底部小小的聚碳酸酯腳墊。蘋果生態系統產品和科技 VP Bergeron 說,「我們改變了底部結構,這影響了摩擦的聲音。」

「當設計上一款滑鼠的時候,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在測量腳墊、材質、幾何結構等事情上,所以當你在桌上滑動它的時候手感、聲音都很好。」Mac,iPad,生態系統和音訊設備工程部 VP Terus說,「但是當你改變了產品的品質和共振頻率時,突然間我們之前喜歡的腳墊就變得不好用了。它不再是我們想要的了。」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它改變了……某種聲音。」2001 年加入的 Ternus 說。「沒錯,你使用滑鼠,一定都會發出噪音,但這次...聲音不對。我們需要找到對的聲音。」2002 年加入的 Bergeron 同意這種說法,「沒錯,那聲音不對。你就是沒法喜歡。」

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蘋果能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有非常多的原因。比如蒂姆·庫克(Tim Cook)被譽為一個供應鏈大師,他內化了前任領導強力灌輸在公司文化中的對創新的專注;Jony Ive 因為把蘋果變為一個設計標杆而引起全球的讚賞;蘋果的市場和品牌策略樹立了科技品牌的標準,但是,他們對於傳統產品的設計細節,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

對於細節追究到底,就是他們的精神。

一丁點不完美的噪音,其實不會殺死一款產品,甚至連一個「bug」也算不上。但是蘋果的工程師們卻耗盡心思,確保新 iMac 的 Magic Mouse 2 在滑過桌面時能發出更好聽的聲音。

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還要為桌上型電腦這麼費神?

然對 iMac 而言,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在桌上型電腦費勁?畢竟一個月前蘋果 CEO 庫克在炫耀新的大 iPad 時還曾說過:「iPad 清晰地表達了個人電腦的未來。」

那意味著 iMac 將成為褪色歷史的遺跡?賈伯斯曾於 2010 年 5 月在 D 大會上也曾預言:「PC 的命運就像卡車,它們仍然會存在,但用的人會越來越少。」行動時代我們是否可以說——哪怕再耀眼的新 iMac ,也不過是索然無味的「電腦」?

「沒那麼簡單,」蘋果全球產品行銷高級副總裁 Phil Schiller 說,「我們身處一個美妙的時代,不同的產品在競相走進人們的數位生活。這很棒,我們熱愛這個時代。給消費者奉上的選擇背後,有我們漫長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是 iPad,它能做許多你本想在電腦上做的事情,功能是如此豐富,以至於人們會選擇把它當做主力設備。它完全可以堪當其任,iPad Pro 更是如此。但這也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也有人認為沒有產品能像 Mac 一樣滿足他們生活所需。」

事實上 Schiller 對於蘋果產品線有一整套哲學理論。粗略言之:理想狀態下,你應該用最小的設備完成盡可能多的任務,然後才著手研究最大的設備。

「他們都是電腦,每一台蘋果產品都為電腦增添了個性,每一台都擁有歷久彌新的簡約外形。手錶的任務是讓人在手腕上做更多的事,這樣你就不必那麼頻繁地掏出手機。手機的任務是擁有盡可能豐富的功能,或許能讓你不再需要 iPad——它應該一直為這個使命努力。」

iPad 的任務應該是要變得足夠強大,讓你不再需要筆電。你甚至會說:為什麼我會需要筆筆電?我可以加個鍵盤啊!我可以用 iPad 滿足一切需求。筆電的任務是讓你不再需要桌上型電腦,它已經為此努力了十年。

至於身處這條線最尾端的桌上型電腦,它的任務是什麼?

 

iMac 的使命

這就將我們帶回了 iMac 產品線。忽略賺錢主要靠大賣 iPhone 的事實,蘋果仍然把 iMac 當做生意裡重要部分。它的重要性超越了銷量,在聯合創始人賈伯斯回歸後的蘋果復興時期,iMac 是蘋果史上一個最重要的產品。

某種意義上,螢幕驚豔的 Retina iMac 延續了過去的傳統。Mac 硬體高級主管 Tom Boger 向我解釋道,iMac 的螢幕不僅融入了高解析度,還擁有新科技支持下的寬廣色域。即使與目前售價 2500 美元的 Retina iMac 相比,新款機器仍然所有提升。

他說:「我們賦予新機更寬廣的色域,也就是說它們能顯示更多的顏色。」所有高階顯示器都力求展現人眼能識別的所有顏色,做起來並不容易。

之前的業界標準叫做 sRGB,在可見光譜中捕捉了可觀的一部分。如今,蘋果的 Retina 螢幕能展示 100% 的 sRGB 色彩。

「我們非常自豪,許多顯示器根本不會追求顯示 100% sRGB,因此這非常棒,」Boger 說,「大概十年前電影產業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色彩標準——P3,比 sRGB 色域大 25%。」

由於支援 P3,這些 iMac 能展現更豐富的色彩。

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色彩是件大事,但之前我們沒有資源去做。」Ternus 說。蘋果拿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一種新的 LED 編碼方式輸出高密度的紅色和綠色,再通過色彩篩檢程式(color filter)完整呈現調色板上的色彩。

另一個還有方案,或許你們也聽過,就是叫做「量子點」的技術,但由於這個技術中需要用到鎘這種有毒元素,便被蘋果否決了。

「最終我們與 LED 供應商找到了方向(前一種方案),滿足了我們所有需求而且沒有環保缺陷。」

這個技術的一個問題是,對日常的用戶體驗能有多大的提升?在蘋果給我看的特定照片 A/B 測試中,我確實能看出區別,大色域優化的不僅僅是色彩,還有更豐富的細節。不過也別期望看到從 iPhone 照片中看出引人注目的區別——P3 效應只會在高解析度的圖片上爆發,例如單眼相機的 raw 格式圖片。

前進蘋果神秘實驗室,揭露iMac周邊產品背後的故事

蘋果承認,P3 確實是針對專業市場的產品。

「專業人士對色彩的敏感度極高,他們能立刻看到變化在哪裡,」Croll 說,「消費者看了只會說,‘天啊,我不知道為什麼,但它看起來更漂亮。’」

 

 

(後面還有:為什麼iMac上還沒有觸控式螢幕?)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