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要解決道路安全的問題,光是依靠自動駕駛是不夠的,最理想的設計是車子與車子之間,車子與道路之間,都能夠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方式,由一個統一的方案來安排,才能夠真正全方位的規劃最佳的路徑,並且可以確保駕駛者的安全。而這就是所謂「車路協同」的概念。

而在阿里巴巴主辦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也發表了智慧交通方案,主打的正是以「車路協同」技術來建構全新的「智慧高速公路」。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道路是人類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Internet則是網路資訊時代的基礎設施,而阿里雲要將道路也能夠連上網路,打造智慧高速公路。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從「單」車智慧到車路協同

目前的無人車、自動駕駛主要實現的是「單」車智慧,車子本身基於感測器、內建地圖、光達等等的機制,讓無人車可以自動駕駛在道路上,並且避免道路上突然發生的意外狀況、其它車輛的碰撞。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現有的無人車技術最大的問題是感測器的成本,就算是無人車開始大量生產,預估也只是將成本降到整車成本的26%。而且,除非道路上跑得全部都是無人車,否則只要是在人類駕駛還存在道路上的時候,無人車上路就想要足夠安全就還有很多狀況必需要克服,道路上行駛的效率也不大可能再提升。 

而「車路協同」藉由道路上建置了感測器之後,可以讓道路變得更聰明,為無人車提供更豐富的道路相關訊息,在真正實現所有的汽車都是無人車之前,透過車路協同的方式,可以同時掌握道路上的無人車、可聯網的汽車以及傳統汽車,以更經濟的成本來提升道路的安全性,精準掌握路況。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胡曉明表示,這是智慧交通的一次技術的升級,透過這個計畫,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將智慧應用在交通領域還能夠拓展出哪些的可能性。目前的科技已經能夠將網路連上汽車、智慧城市也已經有相關的研究,而現在加上智慧高速公路的設計,將可以實現從人到車、從車到路、從路到雲的一體化方案。

 

車路協同的必要條件

從2014年開始,阿里巴巴就開始研發汽車作業系統AliOS,透過AliOS,可以建構跨越車廠的汽車網路平台。而阿里在杭州嘗試建構「城市大腦」,也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目前阿里的感測器覆蓋全杭州420平方公里,搭配當地交警手持的行動終端,城市大腦即時指揮200多名交警。在城市大腦的作用下,杭州交通擁堵率已經從2016年時的全國第5降至2018年的全國第57名,證明已經有作用地解決了交通問題。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因此,在前面的架構已經建立的前提之下,現在阿里開始研究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設。而要建立一個智慧高速公路,首先需要在道路上架設具備智慧感知能力的基地台,另外需要有可以用來運籌帷幄的雲端智慧平台(雲端大腦),以及可以與車輛溝通的協同運算系統。透過這三個重要的基礎建設,就可以將車輛與道路真正連接起來,實現車路協同的目的。

依照阿里的規劃,真正的車路協同將可以處理的狀況相當多,從交通事故自動偵測、判定,到開車時紅綠燈的提醒、路上突發障礙的偵測,全部都可以處理,等於是把人工智慧加入了汽車駕駛艙。道路會告訴汽車前方有什麼狀況,而汽車也可以跟道路回報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透過雲端大腦的協調,使道路保持更暢通、行車也更安全。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不過,實際上要實現完美的車路協同並沒有這麼簡單,阿里估計可能要20年之後這個願景才得以真正實現。但這也不表示一切都是空談,因為阿里巴巴與杭州市政府合作的城市大腦計畫已經先行進行了一段時間,因此等於說已經先有了相關的基礎建設的經驗。因此,基於已經顯有城市大腦的前提之下,他們估計兩年之後就可以先向世界交出一份車路協同的成績單。

阿里表示,目前在杭州的阿里無人車已經測試了車路協同技術,在一些開放路段進行測試,包括一些可移動假人從障礙物後方突然出現的情境,過去如果僅是依照無人車的自動駕駛裝置的話,其實是避不開這種突發狀況的,但是採用了車路協同的技術之後,無人車開始懂得緊急避讓是急停,保證了假人的安全。

導航、自動駕駛之外,阿里表示「車路協同」是下一代智慧交通的未來

目前美國已經有些廠商積極想要將無人駕駛車開始實際商業化,人類駕駛的汽車以及無人駕駛車勢必將在同一條道路上並存,在目前無人駕駛車的技術沒有突破之前,車路協同將會是相關領域的廠商,想要提升安全性的另一種方法。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