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tivism 起於社群媒體的興起,當社群媒體兼備了「社群」及「媒體」兩種屬性後,政治就不可避免的介入其中了。政客和社會活動家開始利用社群媒體作為政治工具,它不僅傳播範圍廣、成本低,且傳播力度更大,比起投放在電視、報紙和網站上的政治廣告,來自可信賴的社群關係中傳播的新聞更具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力。
近兩年來,有兩個詞語被社群網路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個是「老詞」Bot(機器人),在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Bot 湧現前,這個詞上一次大規模出現還是在CS 遊戲中,它指的是網路上化身為機器人的程式,而在這兩年Bot 從遊戲中走到了社群應用上,從Twitter、Facebook 等社群媒體到Slack、Telegram 類的通訊軟體,都出現了Bot 的身影,只是作用不同,前者更多是「喬裝成人」來發布動態,後者則更像是幫助人們提高效率的軟體助手。
另一個則是被創造出的新詞:「鍵擊行動主義」(Clicktivism),2016 年的美國大選已經不僅關乎政治了,它還對英語產生了影響,因為這次美國大選中政治和網際網路的關係太過密切,光是反應這些「網路政治活動」的各類詞語就讓牛津線上詞典增加了300 多個新詞條,其中就有Clicktivism,它指的是使用網路作為影響公眾對政治、宗教或其他社會問題看法的主要手段的行為或者習慣,包括在網站上發消息、網路請願、或者群發郵件。這個詞略帶貶義,即是諷刺那些彷彿在家裡動動手指投投票,公共政策就能天上來的不切實際「社會活動家」們,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Clicktivism 的行列中,或許是因為這既方便,傳播力度又大,同樣還能給予「參政議政,感覺良好」的自我滿足感。
Clicktivism 起於社群媒體的興起,當社群媒體兼備了「社群」及「媒體」兩種屬性後,政治就不可避免的介入其中了。政客和社會活動家開始利用社群媒體作為政治工具,它不僅傳播範圍廣、成本低,且傳播力度更大,比起投放在電視、報紙和網站上的政治廣告,來自可信賴的社群關係中傳播的新聞更具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力。同時,不懷好意者也馬上參與到這股政治潮流中,除了傳播假新聞外,它們還造出了「假人」也就是Bot。
Twitter 上真假Bot 難辨已經成為這個平台的一個頑疾。不同於各類興趣愛好或者網際網路meme式的Bot,政治Bot 通常不會在自己帳戶名後加上「XXX Bot」以示身份,正相反,它們巴不得被使用者認作是真人。各種組織的官方推特通常都愛「官腔官調」,因此很容易創造出相應的假分身Bot,公眾真假難辨,而因為社群媒體的傳播特性,一旦Bot 帶起節奏,它造成的影響也是難以挽回的。就在「Twitter 參政涉政」的最高峰2016 年美國大選中,真實的社會活動組織和程式假人Bot 就混雜在一起,真實的使用者則沉浸在各種Clicktivism 的傳播中,誰也不知道原推到底是出自人還是Bot 之手。直到現在,對各類社群媒體平台涉政的調查仍未結束。
隨著假新聞假帳戶的醜聞不斷爆出,使用者在一次次上當受騙後也提高了自己辨識Bot 的能力,例如一個帳戶的推文內容都很相似,還都帶有豐富的#主題標籤以及表情符號,八成這個帳戶就是Bot……嗎?不,正是因為Bot 的出現,才讓這些「官腔官調」背後的傳聲筒,變得真假莫辨,平台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如何避免「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
負責處理平台假訊息的研究人員曾統計出了一系列標準,試圖教會演算法如何辨識Bot,其中包括內容、訊息擴散者和傳播模式。但演算法面對一條推文,它在辨識的同時也在「吸收」,因此,惡意帶演算法的節奏也可以實現,就像影分身會讓敵人難辨其中的真人,當你的郵箱被大量類似的郵件塞滿時,你很難能集中注意力從中辨認出垃圾郵件和有用郵件
Clicktivism 也往往和「量」綁定在一起,例如投到多少票、轉發多少次後就會有什麼的回報和進展,而刷量正是Bot 最擅長的,但分不清轉發點讚支持的到底是真人還是Bot,這不僅會對政治活動產生影響,還會給政客們的政治風向評估帶來誤解。無論是兩年前的美國大選,還是馬上到來的2018 年11 月中期選舉,如何辨識真假新聞和帳戶,社群媒體們還沒有給出滿意的方案,而最好的辦法還是老辦法:靠你自己的判斷力。
真實的訊息難以傳達給需要接受它的真人,虛假的訊息被不實的Bot 一次次擴散,真假的邊界就這麼被模糊了。亦真亦假的社群媒體影響著半實半虛的政治,《紐約客》經典的那幅漫畫所述「誰知道螢幕背後是人還是狗?」在現如今卻間接成了真。
資料來源:HOW BOTS RUINED CLICKTIVISM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