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防丟防竊7招:啟用Smart Lock功能、加密SD卡、隱藏APP與特定檔案

Android防丟防竊7招:啟用Smart Lock功能、加密SD卡、隱藏APP與特定檔案

相較於運行 iOS 的裝置,如 iPhone 或 iPad,Android 生態系一大令人喜愛的特點,就是其無可比擬的開放性。但是,當一個系統具備了海納百川的能力時,就代表其可能的遭到攻擊的安全性風險就越高。

在智慧型裝置已離不開人類生活的現代,我們都很習慣把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個人資訊,保存在手機中。要是手機遺失、遭到他人竊取,有心人士就很容易從具備開放性的 Android 手機中,取得使用者的隱私資料。對此,所有 Android 用戶勢必要加以防範,未雨綢繆。本篇主題學習從最基本的 Android 內建功能,到進階且功能強大的 App,一併介紹與講解,期待能降低讀者,要是有一天手機突然遺失時,可能造成的個人資料損失,甚至能有機會將自己的裝置給找回來!

1.隨身裝置上鎖、解鎖手機,啟用Smart Lock功能

一般的 Android 手機除了設定 PIN 碼、圖形解鎖、指紋解鎖和臉部辨識解鎖外,其實在很早之前,Google就已經為 Android 加入了非常實用的「Smart Lock」功能。只不過,在 Android 系統「碎片化」的情況下,不是每一台手機中的類似功能都叫做「Smart Lock」,但基本原則就是透過藍牙手環、手錶等隨身裝置,或信任的地點、人體感測等方式,讓裝置於一定條件下保持解鎖。當把綁定的手環、手錶帶離手機身邊時,「Smart Lock」則可以讓手機重新上鎖,避免使用者忘記開啟螢幕鎖定。「Smart Lock」在各廠牌手機中的名稱與設定都不太一樣,以下用最常見的方式進行教學。

1.首先進入 Android 裝置的「設定」,找到「安全性」選項。

▲ 2.接著點選「Smart Lock」,其他廠商手機所顯示的名稱可能會有些不同,或者是開啟路徑有別。

3.「Smart Lock」有多種設定方案,點選「信任的裝置」,就可以用藍牙手環、手錶來解鎖。

4.開啟任何「Smart Lock」解鎖方案前,都要預先設定螢幕解鎖的 PIN 碼。

5.點選「新增信任的裝置」,且該手環、手錶在旁邊的話,即可綁定成功。注意,該藍牙裝置至少得先跟手機成功配對過一次。

2.設定裝置管理員,手機遺失好尋回

雖然現在大多數新出產的 Android 手機,在使用者拿到裝置,登入 Google 帳號的那一刻,就已經會自動開啟「裝置管理員」,讓手機在遺失後可以快速定位、尋回,但對一些較老的裝置,或是不小心關掉、用其他軟體替代「裝置管理員」的使用者來說,再次檢查此設定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樣因為 Android 裝置的系統碎片化問題,設定「裝置管理員」的路徑,會隨手機廠牌而有差異,以下教學仍然用最常見的方式來講解。另外,要發揮「裝置管理員」完整作用的大前提,是手機上至少要登入一個可用的 Google 帳戶喔!

1.進入 Android 裝置的「設定」中,找到「安全性」選項。

2.往下拉找到選單中的「裝置管理員」並點選。

3.如果「尋找我的裝置」該功能沒有被打勾,請點一下「尋找我的裝置」。

4.注意「尋找我的裝置」功能強大,最極端可以清除整台手機的資料。點選「啟用」。

5.回到「裝置管理員」畫面,確認「尋找我的裝置」是否已經打勾,如此一來即設定完成。

3.加密外接SD卡,即便被拔出來也無法讀取

相對於沒辦法外接 SD 卡的 iPhone 手機,Android 使用者在容量的彈性上,總是比 iOS 生態系來得高一些。隨著現在又有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願意為裝置加回記憶卡支援功能,如何確保 SD 卡的安全性,也成為重要的課題。「加密SD卡」是使用者經常會忽略的保安選項之一,有趣的是,並非每台 Android 裝置都有此功能,而這與系統版本並無直接相關,主要看手機廠商有沒有特地內建這個選項。「加密SD卡」後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當該記憶卡遺失,被從裝置上拔除後,如果不安裝回原來的手機上並解鎖,無論用電腦或其他的手段,都無法讀取內含的資料,進一步確保了 SD 卡中的私密資訊不會外洩。

1.雖然「加密SD卡」功能不是每隻 Android 手機都具備,但一般而言都會位於系統設定中。先點選「設定」。

2.以 Samsung 手機而言,進入「設定」後,請找到「生物辨識與安全性」的選項。

3.往下拉會看見「加密SD」卡,部分裝置只有在安裝了記憶卡後,才會出現該選項。

4.點選「加密SD卡」就會立刻幫記憶卡加密。基本上,加密時間會與卡片的容量大小成正比。

5.當 SD 卡加密完成後,如果要使該卡片與手機解除綁定,得回到「生物辨識與安全性」的畫面,選擇「解密SD卡」。

下一頁還有更多實用教學!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