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Apple 推出M1晶片,讓 Mac電腦進入全新世代,首批登場的 Mac mini、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市場叫好又叫座,尤其在效能、散熱、續航力的優異比現,吸引更多人青睞,但過去採用Arm架構的電腦,一直存在軟體支援度、穩定度問題,Apple M1晶片是否能克服?以下就透過新款 MacBook Pro 13,體驗全新Arm架構的M1筆電。
什麼是Apple M1晶片?
去年11月,Apple 發布首款以Arm架構設計的「M1」晶片,一併也推出搭載M1晶片的 Mac mini、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更在推出之後,獲得市場好評,於效能表現上也屢屢被拿來與搭載Intel處理器的機型比較,這個 Apple 花了10年的 Apple Silicon 計畫,究竟魅力何在?在此之前先來了解M1晶片。
A14晶片升級版?
M1是 Apple 第一顆專門為 Mac 打造的晶片,根據 Apple 說法,M1是目前最強大的系統單晶片(System-on-a-chip,SoC),它不再是單純的 CPU 處理器,而是和 iPhone、iPad 採用的A系晶片,以及 Android 手機中常見的高通 Snapdragon 晶片一樣,採用了 SoC 封裝技術,這也表示,M1是把 CPU、GPU、記憶體等多個模組整合在一起。
也因為M1晶片的架構與A14晶片相似,市場有人認為M1其實就是A14晶片的放大版本,這點並沒有獲得 Apple 證實。但由 Apple 公布的資料來看,M1採用 Arm 架構經典的大小核設計,與A14晶片一樣是基於台積電5nm製程打造,而計算單元有一顆8核心 CPU,4核用於高效能,4核用於低功耗,高效能指用來加速重度作業,如啟動應用程式的效能,低功耗是指在省電同時執行較低負載的任務,如連線上網。至於A14則是2個高效能核心,4個低功耗核心。
另外,M1圖形單元由一顆8核心GPU構成,可同時處理2.5萬條執行緒,具有128個執行單位,A14則只有4個核心,兩者差了一倍。而在DDR記憶體通道方面,M1是8條,A14則是4條,也是相差了一倍。單純由架構來看,M1與A系晶片類似,但又不盡相同,且由半導體分析機構TechInsights發布的M1及A14晶片內核電路設計對比圖來看,M1的面積比A14大了約37%。
未來蘋果電腦的核心
在2020年的 MacBook系列產品發表時,Apple 表示搭載M1晶片的 MacBook 效能較前代產品來得高,前代就是搭載Intel處理器的機型,標榜著 CPU 性能提升2.8倍、GPU性能提升5倍,甚至續航力提升到20小時,這部分也在產品上市後,於測試軟體中的數字獲得證實。Apple 也宣稱,未來旗下 Mac系列產品,也都會朝向搭載自家晶片發展, M1只是 Apple Silicon 處理器其中一個產品,代表未來還會有更多系列產品問世,而目前搭載M1處理器的機型主要為入門等級的定位。
Apple MacBook Pro 13(M1):效能、散熱、續航力有感升級
Apple 發表首次搭載M1晶片的產品為 Mac mini、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且由產品定位來看,算是先由入門機型開始改變,即便是 MacBook Pro 也是由相對入門的機型開始,且除了換上M1晶片、內部機構調整外,外型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以下則以 MacBook Pro 13為介紹。
Thunderbolt / USB 4
在 MacBook Pro 13系列裡,依搭載的處理器不同,以及 Thunderbolt 3數量的不同,分為兩種版本,而這次搭載M1晶片的機型,算是入門版本,也就是配置了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不過規格上標示的 Thunderbolt / USB 4不時讓人誤會為 Thunderbolt 4,但其實為Thunderbolt 3 / USB 4,可以用來充電、外接6K顯示器,最快可達40Gb/s的傳輸速度。而機身上的輸出入埠,除了 Thunderbolt 外,就只有3.5mm耳麥孔。
巧控鍵盤加Touch Bar
搭載M1版本的 MacBook Pro 13,在外型上與前款不同之處還有巧控鍵盤。從 MacBook Pro 16開始採用的巧控鍵盤,在 MacBook Air 2020也使用後,於M1版本的 MacBook Pro 13上也成為升級的重點之一。所謂巧控鍵盤就是一般常說的「剪刀腳結構」鍵盤,其鍵程為1mm,打字的回饋力道也更為明顯,當然,背光功能同樣保留,可自動或手動調整亮度。至於 Touch ID 與Touch Bar 則一樣保留,且 Esc鍵及 Touch ID 鍵獨立出 Touch Bar 上。
Retina顯示器
在螢幕規格部分,維持與前一代機相同,同樣為 Retina 顯示器,尺寸為13.3吋、2560 x 1600解析度,亮度為500尼特,具備P3廣色域,以及原彩顯示技術,能判斷使用者所處環境光線的色溫來自動調整白平衡,在光源較弱的環境,或陽光過強的地方下使用時,會自動調整更利於觀看的顯示效果。
續航力明顯變長
前面提到,新款 MacBook Pro 13除了換搭M1晶片及巧控鍵盤外,外型及螢幕規格上幾乎沒有差異,重量也維持1.4公斤不變。甚至同樣採用61W充電器,具備 58.2瓦特小時鋰聚合物電池,但續航力表現更長,標榜可提供最長 17小時無線上網時間,或20小時 Apple TV App 電影播放時間,較前款搭載Intel處理器的 MacBook Pro 13所提供的10小時更長。實際在 Apple TV+觀看兩集影集,時間大約為2小時,電力由100%下降至90%,換算下來,確實有20小時 Apple TV App 電影播放時間的續航力。
記憶體及SSD無法升級
目前在 Apple 官網上,M1版本的 MacBook Pro 13有兩種規格可以選擇,分別為8GB記憶體加256GB SSD,售價39,900元,以及8GB記憶體加512GB SSD,售價45,900元,兩款價差為6,000元。不過,都可以依需求升級最大16GB記憶體、2TB SSD為儲存裝置,售價則來到69,900元。除了M1採用 Arm 架構,讓記憶體目前最大只提供16GB外,在採購建議要仔細評估需求,決定需要的規格,畢竟這些機型都沒有提供自行升級更換記憶體及 SSD 的條件。
Apple MacBook Pro 13(M1)效能測試
在M1版的 MacBook Pro 13推出後,效能表現確實有顯著的提升,實際利用 Geekbench 5進行測試,單核獲得1,728分,多核獲得7,605分,在 Geekbench 5網站的 Mac 排名中,M1的單核心效能已經位居第一,但多核心部分還是搭載Intel處理器的機型來得優異。不過,測試軟體獲得的數字也僅做為參考,真實的使用情境才是使用者最直接的體驗,畢竟 Arm 架構的M1處理器與採用x86架構的 Intel 處理器運作模式不同,在指令集執行模式也會有不同差異,更直接會反應在軟體相容性及應用上。實際將1.5GB的照片以 Adobe Lightroom 開啟,並進行批次亮度調整,執行速度順暢,更重要的是風扇沒有過於吃力的運轉,溫度大約在30度左右,控制得相當不錯。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